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9.(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词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答对1点1分,答对两点3分)⑵长忆与别来;钓鱼舟与钓鱼竿;正清秋与水云寒。(3分,每点1分)⑶言之成理即可。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答题要点在于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秦楼月

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8.“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而本词中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2分)

9.“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2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水亭

蔡确(宋)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曰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亭》。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

内,蔡确在哲宗元祜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被罢,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

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8.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请做具体分析。(4分)

答:

9.《楚辞·渔父》中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言。”此诗中用到了其中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4分)

答:

8.纸屏风,石枕头,竹制床,诗人独卧看书,倦意袭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醒来精神一振,独自莞尔一笑,听到江上传来几声渔笛。(2分) 全诗描绘了一幅悠然、清闲的生活场景。(2分)

9.诗中用了“莞尔而笑”和“沧浪”两个典故。(1分)诗人以渔父自比,表现了虽身处官场,却向往自由,亲近自然,追求自在随意的生活。(2分)含意深沉而贴切自然。(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1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1)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做简要概括。(4分)

答:

⑵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

 ⑴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各两分)

    ⑵以每人的眉眼来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 衷 情 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帷。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注】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1)词的上片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春景,下片写晚归寺院所见之景,这两幅场景各有什么特点,又各以哪个字点出了景物特点?

(2)“月到门时”,从这轮伴随诗僧回到山门的朗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1)上片场景明丽热闹,是动态之美,以“乱”字点出;下片场景寂静清幽,是静态之美,以“闲”字点出。

(2)天色已晚,僧人在月下迈着悠闲的步子回到寺院。“钟声”和“篆香”使这轮朗月充满了禅意,表现了词人自在从容的举止和洒脱旷达的胸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