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瞢腾去。
绮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②。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
【注】①嘉庆十八年,周之琦曾奉差赴山西。这首词写于此番山西之行。
②栖鸦语:谦辞,比喻稚嫩拙劣的文字。
(1)上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谈谈“闷来却觅栖鸦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问:主客觥筹交错,击鼓赋诗,(答对饮酒赋诗即可,1分)酒沾衣襟却毫不在意的狂放不羁场面。(1分)
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对比),热闹狂放的场面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或对官场的厌倦)。(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2) 表达了词人对喧闹官场的厌倦,内心倍感孤独冷清,唯有借赋诗来驱遣,嗔怪青翠的苍山,增添了无人作伴的寂寞和惆怅。(思想感情厌倦、寂寞2分,解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1.作者在上阙中是如何把情和景有机结合起来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请你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1分)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1分)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1分)
22.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2分)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贺铸①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就写了这首悼亡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1)词中有一处生活细节十分感人,请将之找出来并简析感人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挑灯夜补衣”(1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到妻子勤劳(1分),对丈夫温存体贴(1分),妻子已逝,词人在孤独寂寞中回忆起温馨的往事,发出“谁复挑灯夜补衣” 伤感的感慨,十分感人(1分)。
(2)“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使用了比喻手法(1分),以梧桐、鸳鸯自比,写自己丧失伴侣像遭霜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2分)。突出了丧妻之后的哀痛寂寞(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9.(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词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答对1点1分,答对两点3分)⑵长忆与别来;钓鱼舟与钓鱼竿;正清秋与水云寒。(3分,每点1分)⑶言之成理即可。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答题要点在于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8.“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而本词中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2分)
9.“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2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水亭
蔡确(宋)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曰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亭》。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
内,蔡确在哲宗元祜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被罢,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
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8.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请做具体分析。(4分)
答:
9.《楚辞·渔父》中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言。”此诗中用到了其中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4分)
答:
8.纸屏风,石枕头,竹制床,诗人独卧看书,倦意袭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醒来精神一振,独自莞尔一笑,听到江上传来几声渔笛。(2分) 全诗描绘了一幅悠然、清闲的生活场景。(2分)
9.诗中用了“莞尔而笑”和“沧浪”两个典故。(1分)诗人以渔父自比,表现了虽身处官场,却向往自由,亲近自然,追求自在随意的生活。(2分)含意深沉而贴切自然。(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1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1)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