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 李煜①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①作此词时,李煜已__入宋,身在开封。
(1) 从开头两句与其余句子的关系看,这两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词简要分析。(3分)
(2) 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3分)
(1)两首词都是先总起后具体描写。白词开篇紧扣“忆”字(或“好”字),总提一笔,然后具体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李词开篇从“闲梦”起笔,紧扣“春”字,然后具体勾勒春江、乐声、飞絮、清尘和看花人。
(2)白诗借景抒情,借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色,表达自己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李词以乐景写哀情,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反衬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
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不少于200字)(10分)
12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生活状态,三是作者心境①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②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野人清闲的谈吐③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13.(10分)(第一问:(3分)万、千见壮,丹、碧、黄、幽见色彩, 碧云边见旷远,幽岩下见清幽。秋山壮丽,色彩明丽、斑斓绚烂,宁静旷远、清幽,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联系诗词恰当(2分),分析意境(具体、合理)(3分),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
鹧鸪天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③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
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
9.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4分)
答:
8.C(“化虚为实”错,应为“化实为虚”。)
9.(4分)①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②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③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④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__,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名利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8、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开头“意马收,心猿锁”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格,形象生动表达出作者看破红尘的思想。
B.、第一首“槐阴午梦谁惊破”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在作者看来,这“梦里功名,幻中富贵”,不过是名缰利锁,并非安乐去处。
C.、第二首开头“南亩耕,东山卧”用陶渊明、谢灵运的典故,流露出诗人不关怀世事,归隐山林的思想。
D.、第二首末尾“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
9、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4分)
8、D(“愚”应当是反语,自我嘲讽,委婉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9、相同点:都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2分)
不同点:第一首表现出对名利虚幻的慨叹,以及跳出红尘的洒脱之情。(1分)
第二首表现对贤愚不分社会的愤慨和傲岸不屈的慷慨情绪。(1分)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8.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边塞景象:
作用: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试题分析】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还要点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但估计考生在回答“结构”方面的作用好像无从下手,这与题目设置不够明确有关。
【试题难度】本小题平均得分2.08分,难度系数为0.52。
9.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每点一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试题分析】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这还涉及到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尽管高三学生可能读过纳兰性德的作品,但还是知之甚少的,所以只能从文本出发,仔细阅读,并依据中国古典诗歌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式去仔细解读。考生还是能够读出知音难觅、离乡背井、壮志未酬等基本意思的。
【试题难度】本小题平均得分1.68分,难度系数为0.42。
附词作赏析:
泠泠水声如音出弦上,彻夜不息,只是知音难觅。前尘旧事,皆如梦幻,一曲边愁难以言尽。极偏远的关塞之地,山势高峻,耸立云天。西风苍劲,吹落雁鸣,鼓起青衫。何处唤来佳人如玉相伴,不让英雄寂寞,泪洒长天。
弹琴峡,《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容若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五年扈驾到昌平之时。想那古时,这儿定是峰回路转,山青水秀。两山相峙,石壁相对,清溪中流,淙淙有声。两岸石壁为之共鸣,悠扬婉转,如琴声清脆悦耳,故名“弹琴峡”。元朝诗人陈孚到此,曾写诗“月作金徽风作弦,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
这阕词,上片由水声泠泠起兴,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等等,其复杂交织的悲感皆由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这是由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下片仍是前景后情,从视觉、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结二句则由辛弃疾词句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千古英雄皆寂寞的落寞情怀。
泠泠,常指声音的清越凄凉。唐代刘长卿有《听弹琴》一诗,用“泠泠”喻琴声,诗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他的诗大多笔调苍凉沉郁,五律则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有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是诗的题旨之所在。
容若以此起兴,“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看似是伤感水声无知音,实则是语带双关,伤心人别有怀抱。“伯牙别有高山调”,满腹心事有谁知。前朝旧事皆如梦幻,子期一逝而伯牙绝弦,千古知音,实难一得。这样的愁怀,又岂是一曲可写尽。
词的上片落寞幽清,下片写景却是异峰突起,于清越中显雄壮,词意颇有险绝之势。“极天关塞云中”此句出自杜甫《秋兴》诗之六:“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极天”,既言关塞山峰之高,又言关塞之远。《诗·大雅·崧高》中有,“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孔丛子·问答》中说,“今世人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以深渊为名。”
人随落雁西风,亦是苍凉肃杀之句。峰高入云,则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独立绝顶,胸中层云涤荡,人便有御风而翔之势。心意沉浮,风满袍袖,人的身心仿若全部融入苍茫时空之中。
词的结句,取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感“无人会,登临意”之悲慨,直抒其郁勃胸臆。
寂寞,是千古英雄心中不愈的伤口。红襟翠袖,不是治愈英雄寂寞英雄的良药。然而,没有佳人的抚慰,英雄失意又失色。红袖添香,是温软轩窗小烛;红襟翠袖,揾英雄泪,则是落寞的皓风长歌。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8、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8、 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渲染了凄冷、孤寂、伤感的氛围。(2分)
9、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表达了词人孤寂和忧苦的心情。(2分)(答衬托、拟人也可)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山东曲阜城北。
投老:临老,到老。
8.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B.起首两句思接千古,视通天涯,在上下千载、纵横万里的时空背景上,参破世事人情,感慨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如过眼云烟。
C.曲中列举孔林、吴宫、楚庙,意蕴深沉,照应前文“千古繁华梦”,同时为下文山中潦倒落魄生活做铺垫。
D.张可久散曲以典雅清丽著名,此曲亦然,古今融汇,情景交融,语言质朴,风格婉约。
9.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作品分析。(4分)
[a63f4e73b3e37b7f.jpg]
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赊,空阔。
8.词中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旨意?这首词写景时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付杨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分付杨花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喜还家。这首词移情入景,写景有着“以情带景”的特点,诗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写景,因此,“小雨新霁”、“双燕舞”无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9.拟人手法。作者将归家前的思家怀人的伤感情味,统统交给杨花去发落。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难如酒。
①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结合词句,赏析诗中加点的“瘦”字。
(2)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诗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
(1)“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花人格化,(1分)既刻画出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1分)同时又写出它(也是诗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硬挺精神──耿直的傲骨。(2分)
(2)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诗人感到仕途艰险,渴望退隐归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 (每点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按”;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
1.(参考)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