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4分)

(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一点1分)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1分)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2分)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1分)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1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2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1分)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说说作者在下阙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廖廖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每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2)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答对表达技巧得2分,赏析部分占2分)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毛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请结合上阙作简要分析。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1分)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2分)

(2)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 ;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情与景的分析各2分;虚与实的分析各2分)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这首诗上片的结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2)有人认为,这首诗流露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合全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10.(1)上片的结句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因此对名利的追求也是徒然劳神费力的。(答用典也可以。“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石中火”见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石火光中寄此身”;“梦中身”语出《庄子·齐物论》)(手法1分,分析2分)

(2)这首词的确流露了词人在政治上的苦闷情绪,“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一种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里如过眼云烟,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想到远离官场,归隐田园;(2分)但“几时归去”表明作者并不厌弃人生,只想功成身退,从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旷达。(2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6.(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2分)

答:

  6.(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2分,意思对即可)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1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1分)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仔细品读这两首词,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2分)

答:

(2)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严词写的是桃花,因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从时间上看,桃花与梨花、杏花同期开放。(1分)郑词写的是梅花,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1分)

(2)严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1分)作者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1分)郑词用对比的手法,(1分)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1分)

秋 蕊 香

张耒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妆。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

(1)请简要说说词的上片写景的层次。(2分)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一句。(4分)

   (1)空间上由房内写到房外。(1分)时间上由白天写到晚上。(1分)先写风动门帘,

再写燃香香兽,这是房内之景;然后写黄昏的朱栏和月下的长廊,这是房外之景。也体

现了时间的变化。(共2分)

   (2)第一,词中主人公以“东墙柳”自喻,“东墙柳”年年春色依旧,而主人公容颜却一年一年老去(2分);第二,借用柳的离别之意。但层次更深。虽然同为离别,“东墙柳”每年至少能被人见一次,而抒情主人公连这一面都不曾见过,意指已经离别至少超过一年时间了。(2分)(共4分)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 李煜①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①作此词时,李煜已__入宋,身在开封。

(1) 从开头两句与其余句子的关系看,这两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词简要分析。(3分)

(2) 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3分)

(1)两首词都是先总起后具体描写。白词开篇紧扣“忆”字(或“好”字),总提一笔,然后具体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李词开篇从“闲梦”起笔,紧扣“春”字,然后具体勾勒春江、乐声、飞絮、清尘和看花人。

(2)白诗借景抒情,借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色,表达自己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李词以乐景写哀情,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反衬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

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不少于200字)(10分)

12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生活状态,三是作者心境①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②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野人清闲的谈吐③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13.(10分)(第一问:(3分)万、千见壮,丹、碧、黄、幽见色彩, 碧云边见旷远,幽岩下见清幽。秋山壮丽,色彩明丽、斑斓绚烂,宁静旷远、清幽,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联系诗词恰当(2分),分析意境(具体、合理)(3分),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