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24.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5.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答案】
24.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5.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解析】
24.本题侧重了对表达技巧赏析的能力。根据题意,要结合上片之景,分析所抒之情。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把握上片写了哪些景,这需要提炼概括,主要是提炼出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题干中有“怎样”的表述,这就需要考虑这些意象的特点,也就是诗人在这些意象的运用上融入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比如从形式上的对仗,意象本身的来源等等。最后要结合这些景分析出所抒之情。情感的抒发,有时可以从所写之景看出来,当然有时还需要联系题目、诗人和背景信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5.本题侧重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赏析能力。题目的发问角度是一句诗,但是分析的范围是整首诗。这一句,应该说是全诗深化思想情感表达的一句,诗句中涉及了分别时的“苏堤”,还提到了“皱眉”这一最能展示诗人内心感受的一个细节。结合全诗,无疑是要联系整首诗所表现的思乡愁绪,把分别时的惜别和现实的乡愁结合起来去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3.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4.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案】
23.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4.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23.必修2节选了屈原的《离骚》,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而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24.①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经历,对于辛弃疾,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他是主战派,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从何而来;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安”,这是一个背景,作者对于此次奉召,心情如何,就值得关注了。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却是长恨悲愁。
②本题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对用典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既要理解这个典故当初的含义,又不能拘泥于原意,还要结合作品的语境来理解,才是准确的。如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并不是表明自己要像接舆那样愤世嫉俗,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要结合前面的“何人……听”来理解,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用陶渊明的典故(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也并不真正的想归隐,这和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信念不符;而是表明此去京城,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富贵,对被主和派把持的朝廷能重用自己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决不会和主和派同流合污。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7.“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 。(1分)
18.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19.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7.桃花流水鳜鱼肥
18.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19.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
17.本题考《渔歌子》的填空,许多考生认为超纲,其实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渔歌子》,作者是唐朝诗人张志和。完整版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因为涉及到了古代诗歌的积累,很多人会一时记不起来。虽然赋分仅一分,但考查的是学生的名句积累,也是语文的基本素养,文化的积淀,而这不是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所能达成的,语文的学习就该时时有心,处处留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代诗词的积累与识记。能力层级为A。
18.今年考查的仍是炼字:形容词活用,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妙处时结构、内容、主旨三个方面都要答到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
19.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张志和《渔歌子》的主旨和本词题目中“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常见意象的理解和情感分析。能力层级为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6.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7.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26.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7.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26.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叙述和意象以及注释来分析,从回忆新科进士的开篇两句能看到“久别重逢的喜悦”;从三、四、五句“薄宦”、“十年”和“空负”能看到别贬谪之后宦海沉浮的感慨和无奈;下阕用阆苑、寒日、红树、晚霞来渲染离别在即的愁绪。
27.两句诗富有浪漫色彩,诗人由朋友被贬谪之地阆州而联系到神仙阆苑,以乐景写哀情,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显得豁达,灵动飘逸。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24.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5.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4.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25.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思人念远,孤寂无聊的小词。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如李清照《蝶恋花》词:“潇潇微雨闻孤馆”,而非“风雨潇潇”(《诗·郑风·风雨》的“暴疾”(朱熹《诗集传》)的急风骤雨。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
“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眉峰”,源于“(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后言女子眉之美好。康伯可《满庭芳》“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又,眉峰犹眉山。 “翠减”,是因为古代女子用黛画眉,黛色青黑。欧阳修《踏莎行》:“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腕玉”即玉腕的倒置。秦观《满庭芳》:“玉腕不胜金斗”。三四两句借用两个比喻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抒发强烈思念之情。古云:“女为悦己者容”。《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此为虚实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等。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传》:“谖草令人忘忧。”“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数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的竹并列。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煜《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22.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23.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6分)
【答案】
22.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5分)
23.(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2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解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
惠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①、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注〗①取次:草草分别之意。
21.“绿槐烟柳长亭路”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2.画线句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1.借助“绿槐”“烟柳”“长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时节凄切哀婉的长亭送别图。(2分) 作用:(1)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1分)渲染离别时的凄楚神伤的氛围(1分),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寓情于景,烘托人物悲戚哀怨的心理(1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
22.①设问: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引发读者思考。②以景结情。通过“薄衾”“孤枕”“潇潇雨”等意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③侧面虚写(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或对面落笔)写行者想象远方之人思念自己彻夜难眠,强化了彼此的思念,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涵。 (任意答出两点就可得全分。如果学生答想象、以虚写实也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长亭,秦汉时,在驿道边隔十里置一亭,谓之长亭,是行人歇脚和饯别的地方。绿槐烟柳,槐者,怀也;柳者,留也。槐柳荫成,如烟笼雾罩,显示出一片迷茫、怅惘的伤离恨别的氛围。就在这槐柳如烟,长亭连短亭的驿道上,多少人临歧洒泪,次第分离!词由别时情境写到别后心情。俗语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谓“日永(长)如年”,正是强调因别愁绵绵而主观感受到的一日之长。最难堪时,登高回首,目尽苍天,只见层层暮云遮断了望眼。而乡关,更在暮云青山之外!柳宗元有句云“岭树重遮千里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韩愈亦发出过“云横秦岭家何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痛切的悲呼。它们都表现了一种乡关远隔,亲人睽离,欲归不能的强烈的阻隔心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下阕以时间为线索,接写行人于日暮时分驻马解鞍,投宿旅舍。“寒灯思旧事”(杜牧《旅宿》),词人在孤馆独对青灯,前尘往事,亦纷至沓来,暗中忆及分离时之细语丁宁,几多柔情,几多思念!如今,只有梦魂可超越时空,暂返乡关,和伊人小聚。恍然警觉,只有孤枕寒衾,灯昏人静,天色渐明,而窗外小雨潇潇,亦如人之潸潸清泪,绵长无尽。划线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即设问、以景结情和以虚写实等,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乡子·冬夜
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①近五更。 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 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 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释:①铁稜稜léng:冷硬,像有稜角一般。)
26.本词的上阕的词眼是哪个词语?请作简要的原因分析。(5分)
27.请分析本词下阕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分)
【答案】
26.上阕的词眼是 “吟未稳”三字。上阕的写景都是围绕着“吟未稳”而展开的,写出了词人夜寒苦吟之景状,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
27.拟人,词人将梅花拟人化。(2分)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居然不说自己感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2分)“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此句点明不仅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起他来了。他们竟成为一对知心好友!(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让找的诗歌的“诗眼”,“诗眼”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诗歌内容围绕某个词语展开,第二,某个词语在诗歌结构中相当关键,起到统领全诗或成为诗歌前后转折的纽带。此题的难度较大,“诗眼”是“吟未稳”,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没有找到精彩的句子”,上阕正是围绕这三字展开描写,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手法从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使感怀、怀古伤今,主要用于整首诗歌的赏析,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联,修辞主要主要是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主要用于某句。此题是下片的分析,应该从抒情方式入手,主要是借物抒情,借梅花抒情,从修辞的角度把梅花拟人化,然后答出效果和表达出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赊,空阔。
24.词的上片哪个字统领了全词?请结合上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5.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5分)
【答案】
24.①“喜”。 ②全词皆以“喜”为中心。上片主要写景,“小雨新霁”、“双燕舞”无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答出“喜”1分,具体分析2分)
25.①拟人手法。(1分)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写诗人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凉滋味,还有家人为我牵肠挂肚、思亲念远的凄苦情怀,统统分付给了杨花去发落。(2分)③此时杨花成了作者情感的载体,具有人性美,也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章法的赏析题目,哪个字统领全诗,也就是哪个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探究主旨要结合诗歌的注释、标题、和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此题注释和题目没有关键的信息,主要是表达情感的词语是“喜”和“念”但最后一句“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中的“念”给了杨花,“念”已不存在,所以只有“喜”,答题时分片分析“喜”的缘由,主要是“景”美,“心情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下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答题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解释,然后答出效果,效果一般是都要落实到情感上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