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7分)
眼儿媚【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23.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4.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1)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24.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判断分析能力。此题最直观的艺术手法是叠词连用,其主要作用是渲染(凄凉、伤感)气氛,此处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异曲同工;再从首二句描写的意象看“愁”字直接冠在“云淡淡雨潇潇”之前,情景交融,再用“暮暮复朝朝”渲染,更见主人公愁情之深;第三,“别来应是”,一个“应”字,想象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柳永的《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之“应”。第四,比喻,“眉峰翠减,腕玉香销”以峰喻眉,以玉喻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的能力。主人公正独坐相思,情绪无聊至极,恰逢眼前三景,萱草为解忧之物,而在此处却于解忧无补,反添相思,修竹化用杜诗,睹物不见人,平添相思,数叶芭蕉,淅淅沥沥,更渲染了相思之情。因此,三句三景无一不与相思有关,无一不添相思,所以三景更添了主人公的相思愁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鹧鸪天
北宋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19.词的上片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20.“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20.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解答类似题目首先要解释词句意思,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一些关键术语很重要,比如“苍凉、萧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首先要总的概括,然后逐句分析,逐句分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比如“灞桥杨柳”这样的诗歌中常用的典型意象,“年年恨”这类明显带有感__彩的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26.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27.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6.“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1分)与袍色互相辉映,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1分)“老”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1分)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27.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4分,答出2条即可。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如,“嫩”,指颜色淡、浅,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运用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老”在文中是残春迟暮的意思,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答题时,要结合着词句内容及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物、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26.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7.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26.比喻(1分)(答对偶也可)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1分)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1分)
27.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得分点: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开头四句,可抓住关键词 “功名”“斯文”“光阴”“风霜”(本体),“如”(比喻词),“燕”“线”“电”“练”为喻体,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可先大体解释四句的大意,然后结合着比喻句的生动形象的表达作用,把要描绘的对象特点如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体现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理解前四句作者对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可悲的形象讽刺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化用的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来体会作者的意图,即讽刺揭露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答题时,先分析句子内容,然后再由内容的分析自然而然的答出作者对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此类题一般采用“内容分析+体现了什么主旨(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形式。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2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
2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2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6分)
2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3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小注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所以以此可以想到托物言志或者象征手法,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另外,回答第二问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7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24.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5.末句中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4分)
【答案】
24.承上启下。(3分)
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白天赛龙舟、踏青等热闹场面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铺垫。
25.中庭月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础上,结合着诗歌上下句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前两句时,要抓住“暝”“静”来分析,诗人以山昏,池院清静来衬托上片的热闹场面,又为下文写月色夜景做铺垫,所以,前两句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即承上启下。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无影”从前句月色清明的意境可知,应为没有影子的意思。诗句以衬托手法以杨花飘落却没有影子来衬托出了月光的清明,结合着整首诗歌的内容可知,这种衬托手法的运用,体现了热闹归于平静之后的清明的意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学科王
(1)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青门引·春思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0.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分)
1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0. 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
11.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3分)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3分)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3分)
(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1-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先从诗歌中找出作者所选择的意象,分析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一种氛围。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题目中非常明确的指出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由诗歌的特点“诗言志”和诗体可首先分析出涉及到的抒情手法,再具体到诗歌内容,涉及到练字和多种我们常用的表达技巧。这样结合诗歌内容可分析出,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南 歌 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5.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16.这首词的下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疏雨飘洒,微风轻拂,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3分)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2分)
16.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4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疏雨飘洒,微风轻拂,一派清爽宁静。作者不仅以抒情主人公的视角观物,而且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池塘感到了疏雨的轻柔缠绵,于是池塘也有了生命力。字里行间飘溢出的是一种孤寂和无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下片进入对日常生活的描写。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化用其意写自己饮酒下棋的生活。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这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于是便有结句“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睡起之后,只管在芭蕉叶上自题诗,自取其乐。这之中透露着的是一种自我嘲解,自我调侃。下片内容并不复杂,无非是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文人的生活琐事,可是借助于“易醉”、“难逢”、“偏”、“相宜”、“自题诗”等字眼,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25.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前两个意象为三分,后一个为两分。
26.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I分》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 3分)
【解析】
25.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词人以“孤雁”、“寒日”“暮天”作为景物描写对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意的气氛,由此来衬托词人那种飘零浪迹天涯之苦,把词人无限的凄凉融于景物的渲染中。此类题要理解景物描写渲染对气氛同词人的情感是相一致的。
试题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要理解两首词所谓的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是指在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之处。《临江仙》“酒醒人静”后三句,从全词的写作时间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而《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词人想象的,也属于虚写;这种虚写的表现手法,能表现出词人对酒醒后的情景的设想,从而衬托了词人孤苦无依借酒浇愁,寂寞难耐的离别之苦。因此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