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24.颔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5.李益被认为是河西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你认为它在艺术上有何特色?(6分)

【答案】

24.颔联写了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1分)紧承首联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的背景(1分),又为颈联写见面后激动不已,彻夜长谈做了铺垫(1分)。表现出作者惊喜而又高兴的心情。(1分)

25.艺术特点(写出三点即给满分,每点2分)A.对比:今昔对比,十年前年轻时的战乱分离和现在经历沧桑的相逢形成对比,既交代了背景又写出了相逢时惊喜来。B.白描、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C.用典:“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D.虚实结合: 尾联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和兄弟的担忧来。E.首尾呼应:“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F.语言朴实自然,苍凉慷慨。

【解析】

24.

试题分析:回答某联在诗中的作用,应结合全诗主旨以及该句内容及其在诗中的位置综合分析。该联内容同首联紧密相承,又为颈联内容作了铺垫,全诗主旨突出一个“喜”字。综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修辞手法(包括脸词造句)的运用、结构的起承转合以及表达手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古讽今、虚实相生等)的采取、感情的主要基调等方面进行。本诗在修辞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用典,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有虚实结合和首尾照应,在语言情感上主要是一种苍凉慷慨的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10分)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26.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7.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26.(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2分)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2分)

27.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每点一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要要在整体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体会。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及作用,这是分析该类题目的一般思路。回答“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关键词有:泠泠、关塞、西风、雁。通过分析边塞的这些景象,可以答出景物描写所渲染的肃杀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一般都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所以答题时,要把景物描写对作者的悲苦心境的烘托作用答出来,在结构上,要从为下文做铺垫角度回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反复品读词句,可以通过分析解读“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所蕴含的情感,如“谁是知音者”,由此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答出知音难觅的苦闷;“边愁”,给人以遐想,体会出边塞的艰辛;“人随雁落”可以让人联想到远隔天涯的无奈等等;我们也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分析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即结合着写作背景资料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卷珠帘

( 魏夫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注】①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26.词的上片是怎样刻画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4分)

27.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6.词的上片通过对往事的追忆,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对幸福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27.全词表现出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对幸福的追求、向往、期盼到怨恨、悲伤、懊悔的心理转变,表达了对爱情生活中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和背叛爱情的负心男子的谴责与批判。

【解析】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赏析的题目,首先写出上面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特征,然后是手法,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本词上片主要是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形象是追求爱情的幸福,手法主要是动作、心理描写,抓住词中的“记得”“攀”“执手”“卜”“寻”“争先去”等关键词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和主旨的题目,女主人公心态的变化从词中的词语“执手”“暗卜”“双朵”可见对爱情幸福的向往,从下片词中“相辜负”“轻拆轻离”“诉”“空”等词语可以看出爱情的追请落空内心的失落、懊悔、怨恨,情感主要是对女子的同情和对男子的批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洲。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25.“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赞扬了友人 的品格。(2分)

26.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5.淡泊、坚贞(借古井的波澜不惊,竹节的有气节、刚直不阿,表现友人的优良品格。)(2分)

26.示例一: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词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示例二: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答出情感2分,分析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形象的鉴赏。抓住“无波”“有节”加以体会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概括情感,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选择观点以第一种观点为最宜,既有积极因素,又符合苏轼词风及人格,还吻合整首词的意境。分析时可结合具体词句,如“依然一笑”“真古井“”是秋筠“”不用翠眉颦“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26.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分)

27.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分)

【答案】

26.手法和分析各1分,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各1分。)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1分),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1分)。

27.手法、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表达效果关键1分,情感1分。)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1分),突出(1分)乡愁的浓重(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17.请结合词的上片具体分析作者归隐后的境况。(3分)

答:

18.“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答案】

17.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婉转的小溪流淌着,主人喜欢悠闲的日子,很少出门,家中也少有人来访。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

18.①都写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②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思想情感,新颖别致。都以反问的语气强化出深沉的意蕴。

【解析】

17.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境况”一词,境况,意状况(多指经济方面的)。因此,本题是要分析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况。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8.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两词句的异曲同工,即两词句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用了拟人的手法。二是赏析,指明所用手法,指出表达效果:都写出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古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问题。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维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复习重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消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9.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5分)

【答案】

29.“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0.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解析】

29.试题分析: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鉴赏中的意境的分析。

点评:首先明白什么是意境,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考生要善于通过意境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忧愁的还是欢快的,是愤懑的还是旷达的等,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来进行。

30.试题分析: 此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点评:分析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要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即题目(有的是诗眼)、作者(知人论世)、正文(最重要)、注释(有的没有,有的话一定用得上),结合诗词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案后面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18.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9.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19.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抓住“垂杨”的特点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词人用“系”“飘”字形象的表现出了垂杨喜爱春天,对春天依依不舍的形象特征。借垂杨的形象来含蓄的表达自己对爱春、惜春的情感。答题时,要先分析垂杨的形象特点,再由此引出对春的感悟。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换一种问法就是表达感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理解词人前两句虚写的词句,把词人通过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来,借用杜宇的愁苦来衬托作者的愁思,这种表现手法为借物抒情或者侧面衬托。最后两句通过描写黄昏潇潇细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凄冷,这种以景言情的方法即为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诗歌表达情感的妙处就在于含蓄,韵味悠远,追求含蓄美是诗歌作品的一大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释】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桂林破后,退归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②“声缓缓,滴泠泠”:漏壶滴水声。扁:闭上,合上。

26.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有什么作用 ?(4分)

2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6.(4分)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2分)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2分)

27.(4分)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或;对天下兴亡之事的关切)。(2分)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或:反清复明壮志未酬)。(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要理解“秋声”与景物描写有关,所以此题可从词句中找到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分析找出与“声音”相关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如“声缓缓”根据注释指的是漏壶滴水声;霜叶坠,可以联想到霜叶坠落声;幽虫絮可以联想到秋虫的鸣叫声。在分析作用时,要结合着秋夜特有的“秋声”环境描写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寞,这种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情感等方面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要在整体感知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找出关键词,体会词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如“秋宵”“双眸未易扃”“醉”,借景抒情,展现出了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4.“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3分)

2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答案】

24.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1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1分)的景象。

25.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情感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结合词句合理分析,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反复品读,在理解词句意境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高树雀衔巢”一句,运用了一个“衔”字,把鸟雀在高树上筑巢的画面描绘出来,属于动景;“斜月明寒草”以“明”字把月光照亮碧草的意境表现出来,属于静景;所以这句词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明快动人的景物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词句中景物的描写来体会出词人融入在里面的情感。词人在描写梅花,鸟雀筑巢,碧草山川风景中,流露出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的喜爱;又通过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对青春年华易逝,人生别离的感叹。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词人的直抒胸臆来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