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pú sà 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19.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20.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9.用比喻修和对比辞格(比喻、对比1分)。以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2分)两种情思构成鲜明对比(1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2分)

20.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1分),诗人借助梨花、新月、惊乌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氛围,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分析2分),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情感2分,答出一种情感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的题目,赏析主要从手法上进行,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题是两句应从表现手法和修辞入手,手法“郎情”“妾心”,应该是对比,二词后面承接的分别为“秋后萧疏叶”“陌上悠扬蝶”,应是喻体,运用的手法应是比喻。答出手法后在点明效果,主要是表现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整个下片的赏析,应着眼抒情方式,手法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描述意象,在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5.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5分)

16.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5.①营造了空阔苍凉、孤寂萧瑟的意境。(2分)②抒发了词人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慨叹。(1分) 往昔繁华六朝,今已成空寂江山;昔日金碧辉煌的行宫内院,早已成鬼火明灭芳草萋萋的所在。盛衰更替,繁华已逝,让词人无限感伤。(2分)(回答“自然江山永恒、人事消磨物是人非之叹”亦可给分。)

16.①虚实结合(1分) 如:上片中实写石头城天地空旷、青山如壁的寂寥之景,虚写了旌旗蔽日白骨凌乱的昔日战争之景,(1分) 虚实结合写出了昔日形胜之地历经战争后如今空寂萧条的景象,使意境更加深远,抚古伤今之情更加动人。(1分)

②对比(1分)  如:“六朝形胜地”与如今“眼空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对比(昔日“东风辇路”与如今“寂寞避暑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的对比),(1分) 写出了昔盛今衰、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慨叹。(1分)

③借景抒情(1分) 如:词中以天、青山、芳草、无人松径、鬼火等营造了空寂苍凉的意境,(1分) 抒发了词人抚古伤今、昔盛今衰之叹。(1分)

④用典(1分) 下片中“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分) 抒发了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 1分)(其中①为必答项,其他项与①自由组合。若未答①而②③④全答,给5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探究意境首先找到意象,然后分析共同特点,最后点明主旨,诗中意象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鬼火”“青青发”“落日无人”。这些意象的特征是“空阔苍凉、孤寂萧瑟”;在看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题目,借过去的繁华和今日衰败的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在“怀古伤今“的诗中主要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渲染)、对比和用典。本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6.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17.“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6.(1)从视觉和嗅觉写景,(2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2分)

  17.(2)拟人;(1分)“二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1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人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动静结合写出了空中与地上的两组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8.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4 分)

19.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4 分)

【答案】

18.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19.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

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一问可抓住词眼“相思”一词。第二问主要考查主题思想表现的方式。“一重山,两重山”一句关键要理解“重”字的含义,此处“重” 当以重叠解,一重山,两重山即为一层层的山、两层层的山“菊花开,菊花残”从时间的角度写菊开、菊残,对比中凸显主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首先应明确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词中写到的意象主要有山、水、枫叶、菊花、大雁以及月。其次应抓住描写意象的修饰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如“烟”“丹”“高飞”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5.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16.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 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 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16.前面直抒胸臆,表达__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 感情2分,共6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境的题目,概括诗歌意境要先概括意象、再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象主要有“清秋”“夕阳垂地”“悲风”,意境特征是“凄凉”“冷清”“萧条”,情感从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中的“几时收”“悲”“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可以看出是一种国破之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抒情方式的题目,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首诗应该是“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答题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适当解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7.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18.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答案】

17.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18.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品读词的上片,然后根据暮春的季节特点,从上片中,找出能代表暮春的景物。如由“花自堕”可概括为堕花,“柳老樱桃过”由此可知,老柳、开过花的樱桃,都代表了暮春的景物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换种问法就是词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思念友人之情的。要结合着写作背景来从整体上理解词的大意内容,然后再分析下片词句所写的内容以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思念情感的。如“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两句采用了虚写或者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友人路途遥远寂寞的情形。“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答题时,可采用“内容分析+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的思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25.“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4分)

26.作者为何而“醉”?请作简析。(4分)

【答案】

25.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答对一项得1分,两项都对得4分)

26.“醉”指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4分,分号前后意思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5.梅花是斗冰寒,傲霜雪,迎风怒放的硬骨头。“全是雪精神。”它的开放,使玉溪破春,青山逊色,给梅花以最高的评价。写梅花也是为自己写照;同时也无情地鞭挞了那些阿谀奉承,摇曳媚人的小人。词人并不刻画梅花的外表形态,而着意求其精神内质,说梅没有群花的浓妆艳抹  争春取宠的媚态,它先于众芳而玉肌冰姿,傲霜耐雪,不俯仰随人。不难看出这正是作者讽世嘲俗的性情,也是他不顾年老心懒却“犹绕江村”探梅的深意所在。

26.为了梅花我推敲了清新的词句。竹林下的流水带走了天空飘动的浮云。我喝醉了酒全不记得,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月亮当空,夜色黄昏了。”       辛弃疾是一个品格高尚,坚贞不阿的人。退居带湖后,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提高了自己的情操。因此,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答题思路为: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南 歌 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3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32.这首词的下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31.疏雨飘洒,微风轻拂,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3分)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2分)

32.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但饮酒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4分)

【解析】

3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根据诗句内容确定所写画面的时间(指季节,或指一天的早、中、晚)和物象(包括人和物)和气候。词的上阕写了疏雨、微风、夏木、黄鹂和白鹭,答题时只要根据诗意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先做具体描述,再再做总体归纳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

试题分析:根据诗句内容,下阕写了酒醉、下棋、昼卧、题诗几件事,其中所表达情感则应从喝的什么酒、同什么人下棋、为什么说“日常偏于睡相宜”、为什么在芭蕉叶上题诗等方面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2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1分);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1分)。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思妇)形象(3分)。

23.借景抒情(2分)。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2分),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时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恨极在天涯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回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24.颔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5.李益被认为是河西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你认为它在艺术上有何特色?(6分)

【答案】

24.颔联写了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1分)紧承首联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的背景(1分),又为颈联写见面后激动不已,彻夜长谈做了铺垫(1分)。表现出作者惊喜而又高兴的心情。(1分)

25.艺术特点(写出三点即给满分,每点2分)A.对比:今昔对比,十年前年轻时的战乱分离和现在经历沧桑的相逢形成对比,既交代了背景又写出了相逢时惊喜来。B.白描、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C.用典:“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D.虚实结合: 尾联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和兄弟的担忧来。E.首尾呼应:“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F.语言朴实自然,苍凉慷慨。

【解析】

24.

试题分析:回答某联在诗中的作用,应结合全诗主旨以及该句内容及其在诗中的位置综合分析。该联内容同首联紧密相承,又为颈联内容作了铺垫,全诗主旨突出一个“喜”字。综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修辞手法(包括脸词造句)的运用、结构的起承转合以及表达手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古讽今、虚实相生等)的采取、感情的主要基调等方面进行。本诗在修辞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用典,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有虚实结合和首尾照应,在语言情感上主要是一种苍凉慷慨的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