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己酉①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②。
【注】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18.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4分)
19.联系全词,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4分)
【答案】
18.(1)上片写作者的闲情逸致,作者常来此地游玩,被此地的美景所陶醉。(2分)下片起写山村男婚女嫁,灯火通明,一片笑语,热闹非凡。(2分)
19.这个“闲”字,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悠闲。在这赋闲之时,作者把酒言欢,醉卧石边,怡情山水,悠哉游哉。(2分)这个“闲”字也暗含英雄失路之痛,身世之悲。(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词鉴赏,一定要读题目,根据题目可以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读作者,知人论世,有利于理解诗词,把握主题、情感;读诗句,理解诗词;读注释,理解诗句,了解背景,感受主题情感。归纳上下片所写的生活情境,首先要读懂诗句,在翻译的基础上用描写的语句加以归纳即可。关键词是“避暑”“避雨”“扶怪石”“看飞泉”等动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诗词“炼字”能力,解题时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关键字回归到诗句中理解把握。即语句用上这个词后的表达效果及寄托的作者的情感。一定要注意联系作者以及注释中的内容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9.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20.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答案】
19.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分)
作用:①突出了作者飘泊天涯时与友人刚刚相逢又旋即别离的无限悲苦之情。(2分)②使语言典雅、含蓄、凝练。(1分)
20.这两句使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寒蝉”“斜阳”“暮”渲染了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与故人分别时的浓重、愁苦的心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分析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上阙中找出关键词《阳关》句!由此可以联想到了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运用了典故。运用典故,可以借典故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语言上还可以达到典雅、含蓄、凝练的效果。故答题时,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寒蝉”“斜阳”“暮”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浓重、凄苦的心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可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份作答,还可以从分析意境来体会分别的愁苦画面角度来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卜算子 咏梅
毛 泽 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坐,只有香如故。
19.请找出能显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2分)
20.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词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案】
19.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分)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分)
20.相同点: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质。(2分)不同点:毛词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2分);陆词则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心态(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毛词: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尽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也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陆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乃托物言志之作.借咏梅自咏,诗人备受当权者贬抑压制,__,报国无门,尽忠无路,宁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虽化尘泥而香如故的高风亮节,借梅花而咏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__的词写出了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而陆游的梅花则是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嫉妒恨。__的梅花笑,陆游的梅花愁,一个孤傲地总是零落成泥也保持着自己的芬芳,一个亲和地告知春天的到来。陆游的词哀怨、颓唐、隐逸,__的词则透露着喜悦和自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北塘避暑
韩琦(宋)①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尤重保持晚节
18.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
19.试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答案】
18.首联上句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事件(1分);下句渲染极为幽静的自然环境(1分),以“旷然”点明全诗主旨(1分),后面三联都在表现作者超凡脱俗、乐观放达的心胸。(1分)(意思对即可)
19.“水鸟得鱼”,俯瞰近景,实写鸟的自得其乐;“岭云含雨”,仰视远景,实写云的自由悠闲。鸟和云是实写,“长自足”“只空还”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水鸟、岭云的欣羡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
2、结合文意赏析
3、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如何写景”其实就是“怎样写景”,也即写景的角度,一般来说,有视觉(俯瞰、仰视、平视、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味觉,听觉,触觉,感觉五个角度。 此外还有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等。至于诗歌中表现的情感要结合诗歌本身理解归纳,考生做此题时可结合注释翻译这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①,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
【注】①长安:这里借指被金人占据的北宋故都汴京。②鹧鸪:传说鹧鸪飞必往南,而不北往。
15.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3分)
16.“青山遮不住”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3分)
1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5.①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②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③鹧鸪凄厉的叫声。
16.比喻(1分),“青山”比喻“敌人”或“险阻”或“南宋权贵的苟安思想”(2分)
17.①担忧百姓疾苦;②心系朝廷,主张抗金而困难重重的痛苦;(或壮志难酬的凄苦)③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④对不思复国,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局的担忧。(每点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青山遮不住”,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__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词发抒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25.“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26.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25.“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26.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 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 “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 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读下面两首小令,完成后面题目。(6分)
四块玉 闲适①
关汉卿
旧酒投②,新醅泼③,老瓦盆④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亩⑤耕,东山卧⑥,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注释】①《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以上选的是第二首和第四首。②投:再酿之酒。③醅(pēi)泼:未滤过的再酿酒。④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⑤南亩:语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⑥东山卧: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
25.作者在《窦娥冤》中大呼“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在《四块玉·闲适》中却道“贤的是他,愚的是我”。这两处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6.王国维评价关汉卿的戏曲语言“字字本色”。明代评论家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人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请从上在面第一首小令中任选一句,具体分析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2分)
【答案】
25.前者直抒胸臆(直接呼告),后者以退为进(反讽、正话反说);(前者)对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的愤嫉;(后者)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1个小点1分,共4分)
26.“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明白如话,字字本色,旧酒新酒都是再酿的醇酒,酒器却只是“老瓦盆”,但曲中的主人公不在意,使人“笑呵呵”的只是酒。形象描写了主人公乐于隐居生活的情景。/“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和山僧野叟凑菜肴欢宴的景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切,自然,通俗易懂,表现了作者不俯仰随俗,追求安闲自适生活的志趣。(举出例句1分,分析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同一作者的选曲与教材重要诗句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异同。课文选句出自《窦娥冤》中窦娥指斥天地的部分,采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抒发了主人公对上天不辨善恶、错勘贤愚的愤怒之情。而试题选曲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本题要求从第一首曲子中选择出字字本色的句子进行赏析,这首曲子句句都能体现作者字字本色语言特色,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直白明了,结合诗句加以点出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秦 楼 月
向子湮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5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为何而“伤心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5.(1)芳菲凋零,意境苍凉(2)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3)对战乱之前何等繁盛的故园风土人情的眷念(4)钦宗的生日即将来临,本是个欢庆的节日,现在国土已失,诗人虽率军抗金,但亦不能挽回大宋败局,抒发国耻未除之恨。(3分,任选三点)
56.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解析】
55.
试题分析: 抓住“故园目断”“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些关键词句与注释中“靖康之变”就何揣摩出词人为何“伤心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理解情感要联系写作背景,柳词是官场失意之后与情人的离别,不涉及国家大事,而本词国破家亡之悲,明显不同。对于课内的词一定要好好把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秦 楼 月
向子湮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2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为何而“伤心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1)芳菲凋零,意境苍凉(2)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3)对战乱之前何等繁盛的故园风土人情的眷念(4)钦宗的生日即将来临,本是个欢庆的节日,现在国土已失,诗人虽率军抗金,但亦不能挽回大宋败局,抒发国耻未除之恨。(3分,任选三点)
26.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 抓住“故园目断”“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些关键词句与注释中“靖康之变”就何揣摩出词人为何“伤心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理解情感要联系写作背景,柳词是官场失意之后与情人的离别,不涉及国家大事,而本词国破家亡之悲,明显不同。对于课内的词一定要好好把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20.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2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案】
20.①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2分)②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其中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21.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 (拟人和比喻任意选择一个作答,共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实质考查对上下片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时抓住词上片“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与下片“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来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词人感情,抓住题目“寄参寥子”再根据词的内容,不难揣摩出珍惜友情与对往昔的留恋之情,根据下片“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可揣摩出归隐超脱的心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有情”与“无情”很容易判断出拟人,而比喻手法较难理解,所以答题时可优先选拟人,以便迅速完成答题。具体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