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4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5分)

4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41.“偷”指孩子们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42.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喜爱、与世无争、知足、闲适之情,任选三个,并且加上适当解释即可得6分)

【解析】

4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分析 “偷”字妙处时要先结合诗句具体回答 “偷”字写出孩子们怎么样的情态,然后回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情感时要寻找到这首词中的关键词语,即“足”和“闲”。这首词是描摹农村生活景象的,“足”与“闲”就是对这种生活的态度的表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39.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5分)

40.本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答案】

39.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40.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解析】

3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同样都是“恨”,可是前者恨“不似”,后者恨“却是”,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分析月亮的特点多样性,主人公恨君不像月亮“只相随无别离”——永远陪伴自己,永不分离,同时又恨君像月亮那样“暂满还亏”——团圆是短暂的,亏损却是长久的。无论是恨还是不恨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君经常分离的无奈之情和思念之情。看似矛盾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思想是统一的,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的对立与统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这种类型题时,要先点出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2.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3.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

22.“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3.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__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注】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18.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4分)

19.联系全词,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4分)

【答案】

18.(1)上片写作者的闲情逸致,作者常来此地游玩,被此地的美景所陶醉。(2分)下片起写山村男婚女嫁,灯火通明,一片笑语,热闹非凡。(2分)

19.这个“闲”字,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悠闲。在这赋闲之时,作者把酒言欢,醉卧石边,怡情山水,悠哉游哉。(2分)这个“闲”字也暗含英雄失路之痛,身世之悲。(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词鉴赏,一定要读题目,根据题目可以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读作者,知人论世,有利于理解诗词,把握主题、情感;读诗句,理解诗词;读注释,理解诗句,了解背景,感受主题情感。归纳上下片所写的生活情境,首先要读懂诗句,在翻译的基础上用描写的语句加以归纳即可。关键词是“避暑”“避雨”“扶怪石”“看飞泉”等动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诗词“炼字”能力,解题时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关键字回归到诗句中理解把握。即语句用上这个词后的表达效果及寄托的作者的情感。一定要注意联系作者以及注释中的内容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9.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20.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答案】

19.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分)

作用:①突出了作者飘泊天涯时与友人刚刚相逢又旋即别离的无限悲苦之情。(2分)②使语言典雅、含蓄、凝练。(1分)

20.这两句使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寒蝉”“斜阳”“暮”渲染了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与故人分别时的浓重、愁苦的心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分析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上阙中找出关键词《阳关》句!由此可以联想到了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运用了典故。运用典故,可以借典故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语言上还可以达到典雅、含蓄、凝练的效果。故答题时,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寒蝉”“斜阳”“暮”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浓重、凄苦的心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可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份作答,还可以从分析意境来体会分别的愁苦画面角度来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卜算子 咏梅

毛 泽 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坐,只有香如故。

19.请找出能显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2分)

20.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词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案】

19.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分)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分)

20.相同点: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质。(2分)不同点:毛词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2分);陆词则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心态(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毛词: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尽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也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陆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乃托物言志之作.借咏梅自咏,诗人备受当权者贬抑压制,__,报国无门,尽忠无路,宁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虽化尘泥而香如故的高风亮节,借梅花而咏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__的词写出了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而陆游的梅花则是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嫉妒恨。__的梅花笑,陆游的梅花愁,一个孤傲地总是零落成泥也保持着自己的芬芳,一个亲和地告知春天的到来。陆游的词哀怨、颓唐、隐逸,__的词则透露着喜悦和自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北塘避暑

韩琦(宋)①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尤重保持晚节

18.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

19.试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答案】

18.首联上句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事件(1分);下句渲染极为幽静的自然环境(1分),以“旷然”点明全诗主旨(1分),后面三联都在表现作者超凡脱俗、乐观放达的心胸。(1分)(意思对即可)

19.“水鸟得鱼”,俯瞰近景,实写鸟的自得其乐;“岭云含雨”,仰视远景,实写云的自由悠闲。鸟和云是实写,“长自足”“只空还”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水鸟、岭云的欣羡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

2、结合文意赏析

3、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如何写景”其实就是“怎样写景”,也即写景的角度,一般来说,有视觉(俯瞰、仰视、平视、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味觉,听觉,触觉,感觉五个角度。 此外还有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等。至于诗歌中表现的情感要结合诗歌本身理解归纳,考生做此题时可结合注释翻译这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长安:这里借指被金人占据的北宋故都汴京。②鹧鸪:传说鹧鸪飞必往南,而不北往。

15.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3分)

16.“青山遮不住”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3分)

1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5.①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②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③鹧鸪凄厉的叫声。

16.比喻(1分),“青山”比喻“敌人”或“险阻”或“南宋权贵的苟安思想”(2分)

17.①担忧百姓疾苦;②心系朝廷,主张抗金而困难重重的痛苦;(或壮志难酬的凄苦)③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④对不思复国,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局的担忧。(每点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青山遮不住”,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__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词发抒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25.“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26.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25.“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26.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 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 “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 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读下面两首小令,完成后面题目。(6分)

四块玉 闲适①

关汉卿

旧酒投②,新醅泼③,老瓦盆④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亩⑤耕,东山卧⑥,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注释】①《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以上选的是第二首和第四首。②投:再酿之酒。③醅(pēi)泼:未滤过的再酿酒。④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⑤南亩:语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⑥东山卧: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

25.作者在《窦娥冤》中大呼“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在《四块玉·闲适》中却道“贤的是他,愚的是我”。这两处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6.王国维评价关汉卿的戏曲语言“字字本色”。明代评论家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人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请从上在面第一首小令中任选一句,具体分析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2分)

【答案】

25.前者直抒胸臆(直接呼告),后者以退为进(反讽、正话反说);(前者)对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的愤嫉;(后者)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1个小点1分,共4分)

26.“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明白如话,字字本色,旧酒新酒都是再酿的醇酒,酒器却只是“老瓦盆”,但曲中的主人公不在意,使人“笑呵呵”的只是酒。形象描写了主人公乐于隐居生活的情景。/“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和山僧野叟凑菜肴欢宴的景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切,自然,通俗易懂,表现了作者不俯仰随俗,追求安闲自适生活的志趣。(举出例句1分,分析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同一作者的选曲与教材重要诗句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异同。课文选句出自《窦娥冤》中窦娥指斥天地的部分,采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抒发了主人公对上天不辨善恶、错勘贤愚的愤怒之情。而试题选曲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本题要求从第一首曲子中选择出字字本色的句子进行赏析,这首曲子句句都能体现作者字字本色语言特色,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直白明了,结合诗句加以点出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