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习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25.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26.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案】

25.(1)“跳”这个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雨势之大之急,另一方面把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3分)

26.(2)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满湖烟水,阵阵幽香,不觉沉醉其中。忽然急雨打篷,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与抱怨;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绿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5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炼字技巧。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诗歌中“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一个“跳”字使荷叶上晶莹的雨点显得活泼而不受羁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 “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 萨 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26.这首词起笔写“郁孤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27.下片第一句“青山遮不住”,“遮不住”的是什么?(2分)

28.末句写“鹧鸪”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答案】

26.“郁孤台”虽为台名,却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郁”有忧愁、沉郁之意,(2分)“孤台”有孤独、寂寥之意。(2分)

27.“遮不住”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恢复的强烈愿望。(思念、恢复各1分)

28.“鹧鸪”叫声对诗人的情感起到烘托的作用,(3分)“正愁余”已是哀伤愁苦不已,鹧鸪声声又仿佛是提醒人莫忘故土,使人愁上加愁,悲凉不已。(3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分析“郁孤台”的“郁孤”二字入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联系作者身世、感情,结合上阕的“行人泪”“望长安”的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古代诗词中“鹧鸪”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回答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蒋捷,宜兴竹山人,又号竹山。宋亡后,遁迹不仕。

20.请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5分)

21.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

20.“种竹”,则表明作者高洁品性。(1分)“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1分) “借竹为名”,词人号竹山,(1分)写出了内心的苦闷与无奈。(2分)

21.因为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无奈;(2分)因为对世俗生活淡漠或厌恶;(2分)因为遁迹不仕,沉浸于隐居生活。(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参考注释中作者身世、名号和“宋亡”的时代背景考虑。“无家”国家已灭,“为名”要结合作者的号名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也应参考注释中作者身世和“宋亡”的时代背景考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3.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4.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23.通过早霞散去,月亮犹明,残星挂疏木,山路人稀,两三声鸟啼,霜华重迫。

24.以动衬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

25.轻松愉悦。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与马蹄一样轻快,青山流水皆有情,以景抒情,表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以声衬静,用两三声的啼叫衬托当时的寂静,达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早晨的霜气重重地袭来,即使穿着驼裘大衣都感到冷意,但是我的心情却轻快得和马蹄一样。十里青山,一溪流水,仿佛都和我产生共鸣一样,显得那么赏心悦目、生动多情。但是作者一想到要回家了,心情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作者一样,洋溢回家的无限喜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25.首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2分)

26.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春半如秋意转迷”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案】

25.直接抒情。

26.莺啼无所谓乱不乱,只因为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才会有此感受。这句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小题3】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一句抒情,“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写景。

【解析】

25.

试题分析:抒情可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4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5分)

4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41.“偷”指孩子们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42.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喜爱、与世无争、知足、闲适之情,任选三个,并且加上适当解释即可得6分)

【解析】

4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分析 “偷”字妙处时要先结合诗句具体回答 “偷”字写出孩子们怎么样的情态,然后回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情感时要寻找到这首词中的关键词语,即“足”和“闲”。这首词是描摹农村生活景象的,“足”与“闲”就是对这种生活的态度的表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39.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5分)

40.本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答案】

39.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40.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解析】

3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同样都是“恨”,可是前者恨“不似”,后者恨“却是”,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分析月亮的特点多样性,主人公恨君不像月亮“只相随无别离”——永远陪伴自己,永不分离,同时又恨君像月亮那样“暂满还亏”——团圆是短暂的,亏损却是长久的。无论是恨还是不恨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君经常分离的无奈之情和思念之情。看似矛盾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思想是统一的,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的对立与统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这种类型题时,要先点出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2.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3.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

22.“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3.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__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注】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18.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4分)

19.联系全词,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4分)

【答案】

18.(1)上片写作者的闲情逸致,作者常来此地游玩,被此地的美景所陶醉。(2分)下片起写山村男婚女嫁,灯火通明,一片笑语,热闹非凡。(2分)

19.这个“闲”字,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悠闲。在这赋闲之时,作者把酒言欢,醉卧石边,怡情山水,悠哉游哉。(2分)这个“闲”字也暗含英雄失路之痛,身世之悲。(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词鉴赏,一定要读题目,根据题目可以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读作者,知人论世,有利于理解诗词,把握主题、情感;读诗句,理解诗词;读注释,理解诗句,了解背景,感受主题情感。归纳上下片所写的生活情境,首先要读懂诗句,在翻译的基础上用描写的语句加以归纳即可。关键词是“避暑”“避雨”“扶怪石”“看飞泉”等动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诗词“炼字”能力,解题时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关键字回归到诗句中理解把握。即语句用上这个词后的表达效果及寄托的作者的情感。一定要注意联系作者以及注释中的内容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9.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20.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答案】

19.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分)

作用:①突出了作者飘泊天涯时与友人刚刚相逢又旋即别离的无限悲苦之情。(2分)②使语言典雅、含蓄、凝练。(1分)

20.这两句使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寒蝉”“斜阳”“暮”渲染了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与故人分别时的浓重、愁苦的心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分析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上阙中找出关键词《阳关》句!由此可以联想到了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运用了典故。运用典故,可以借典故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语言上还可以达到典雅、含蓄、凝练的效果。故答题时,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寒蝉”“斜阳”“暮”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浓重、凄苦的心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可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份作答,还可以从分析意境来体会分别的愁苦画面角度来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