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4分)
【答案】[fa63d9349221ead9.png]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小题1】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5分)
【小题2】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6分)
【答案】[b5970d3117250338.png]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4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达的情感1分)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古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捍午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午: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午渐觉水觉肖: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菱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菱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4分)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2分)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分)
(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注:一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习题。(7分)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24.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5.“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24.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落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25.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间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首词中是一开始就强调“独”与“暮”,而且紧跟着“愁望玉关芳草路”,不仅提出“愁”,而且还指明“玉关”,反过来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来了,可见一位思念远人的女主人公。“消息断,不逢人”的“人”,是为“玉关”征人传“消息”的“人”。这个传递“消息”的“人”都等不到,无可奈何,当然只好“却敛细眉归绣户”了。“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上片是登楼远望,一无所见,消息全无,只好无可奈何地归房。下片中时间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落花”在时序上照应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罗袂湿斑红泪滴”句子也有点倒装。正因为“红泪滴”,“罗袂”上才会出现‘湿斑”。“红泪”极言相思之苦。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跃然而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可结合前面诗句具体分析。征人在“玉关”,当然要相隔“千山万水”。一个闺中少妇,何曾经历过干山万水的远行呢。远望不见,愁闷无端,当然只好托诸魂梦,希望在梦中相见了。做梦本是虚无飘缈的事,用不着遵循道路的。这里却故作痴语,玉关道路未曾经行,梦中恐怕也无从寻觅。俞陛云《五代词选释》认为“皆情至之语”,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见落花而滴泪叹息之余,进而想到梦中寻觅,时序应该已是黄昏。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歌子 贺铸(宋)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24.上片前两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25.下片描写了词人消夏的哪些生活琐事?表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
24.(1)“见”“知”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微风拂面,疏雨飘落的景象。(手法1分,分析1分)
25.(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透露作者无所事事,(1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1分)的孤寂落寞之情(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为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般采用先判断,次描述,再分析作用的步骤。题中诗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句中“见”、“知”两字应为关键字。 “见”、“知”二字颇见功力。作者不仅以抒情主人公的视角观物,而且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池塘感到了疏雨的轻柔缠绵,于是池塘也有了生命力。不言人觉,而言袖知,普普通通的景物这样一写也显得生动形象,神采飞扬了。答题时先判断是拟人的手法的运用,接下来描述诗人把什么人格化了,再分析拟人一般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根据诗歌下片诗句分析得出答案。下片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句中贺铸写自己饮酒下棋的生活。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这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于是便有结句“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写睡觉与题诗。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睡起之后,只管在芭蕉叶上自题诗,自取其乐。这之中透露着的是一种自我嘲解,自我调侃。可见下片内容并不复杂,无非是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文人的生活琐事,可是借助于“易解”、“难逢”、“偏”、“相宜”、“自题诗”等字眼,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5.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写出一位即可) (1分)
26.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27.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答案】
25.(1分)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
26.(3分)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1分)(2)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象,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叹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相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__吧!(2分)
27.(4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得1分;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斜柳轻摇、登上楼台远眺,春水迷蒙、一城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借诗酒以自娱,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答“思亲念家低沉无奈忧愁之情”也对。) 得3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类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中关于婉约派和豪放派等人物的识记能力。婉约派代表人物一般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要注意一些生僻字的写法。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6.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真题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咨嗟”、“休对”、“且将”关键词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咨嗟”可理解为“嗟叹”,体现了诗人因相思却无法回家的无奈的感叹;“休对”是无奈之举,“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我安慰;答题时,可先根据关键词进行分析,然后答出体现的诗人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①什么情,②什么景,③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所以答题时,要先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后答出表现手法的作用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29.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30.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答案】
29.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30.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 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 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过把握典型意象来揣摩感情。揣摩时应先考虑“柳色”与“飞絮”的特点,“柳”与“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飞絮”有飘零之感,故易产生青春易逝、离愁别恨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要考虑“江水”的特点,然后再分析与“泪”的相似性。类似题目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第二问实质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解答类似题目平时一定要注意强化积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23.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24.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4分)
【答案】
23.比喻。(1分)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1分)
24.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暗示庭院中的雨荷有着和西湖同样的魅力。(2分)这样写,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聚作水银窝”就可以确定为比喻。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抓住“梦中西湖”与“池荷清雨”,一为梦中景象,一为现实景象,就可想到虚实结合。分析妙处时一定要和诗歌主旨密切相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