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pú sà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手法2分,景2分,情2分)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
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9.(5分。意思接近即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分析首联中“细草”和“独夜舟”两个意象的作用,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1.诗中第二联描写了 的景象,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0.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形象是漂泊凄苦,怨愤不平。
21.雄浑阔大, 用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河来反衬自己身影之孤单渺小,借以抒发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意象的作用首先写出画面,接着写出画面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主人公的形象当然是意象的象征意义。当然做本诗歌简单,只要对课本熟悉即可,因为课本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熟悉课本内容,回归课本,作用就是写景抒情的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25.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说:“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 请结合内容分析此词如何两面兼写。(5分)
26.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意”: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请在词中分别选出一个炼字和炼意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炼字与炼意的妙处。(6分)
【答案】
25. 全词在构思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上阕写“行者” 离愁,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居者”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分析3分)
26.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选答一字和一句即可。找对字或句子给2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4分,共6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的话是答题的金钥匙,从居者着手,从行者着手回答是正确路径,分别写出,准确表达。同时不见面的两人,不同的角度表现词中,自然有虚实的技巧。回答落脚点在情感上,万题归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或者说是一个送分题,回答时角度要明确,不能东答一点,西说一点,不知所云。炼字一般我们关注实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还原画面,写出情感。炼意的例子,先找好句子,后结合抒情方式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王质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②。
注:①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东平(今属山东)人,南渡后,徙兴国(今湖北阳新)。游太学,与张孝祥父子交,深见器重。
②草堂翁:“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避难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前后居住长达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命名。他游成都武侯庙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吊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8.开篇“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描写了怎样的景象?(5分)
9.虽然诸葛亮北伐“万事成空”,作者却盛赞《出师表》“气冲斗牛”,这样写表达出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答案】
8.描写出萧瑟悲凉之景(2分):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颤粟于秋风中,夕阳西下,秋风悲鸣(3分)。
9.为诸葛亮悲壮的失败而深深叹惋(2分);赞美诸葛亮的忠诚与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2分);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情绪(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境的题目,首先找到意象,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难点是意境的特征的概括,意境特征是“萧瑟”“悲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首先注意题目中的“读诸葛武侯传”应是对诸葛亮的赞叹,注释中的“南渡后”“安史之乱”可见出诗人的“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志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答: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
【答案】
8.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小题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14.“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2分)
15.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 。(3分)
16.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答案】
14.(端正好)(1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分,错一处无分)
15.(3分)“山映斜阳天接水”(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
16.(3分)答案要点: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答足三点给满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曲牌常识,第二问考查对课内经典篇目内容把握的程度。对于这种经典作品,平时学习要加强记忆与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鉴赏重点句子的作用。鉴赏时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展开。结构上可想到承上启下、过渡类似的术语,内容上可考虑芳草与人物的关系,答出对人物的反衬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抓住“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黄叶、秋色、寒烟”这些典型的意象来揣摩,体会“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明显带有感__彩的句子就可品味出作者的乡思离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分析。(5分)
2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3.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属情景交融(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属直抒胸臆。③以乐写哀,前六句景色怡人,尾联抒发哀怨之情。
【解析】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幽”字,筛选诗句中有关信息,比如“所写之景”,比如“所用之法(即技法)”。关于写景,比如“野泾”“草深”等语;关于运用技法,则有以动衬静、以闹衬静等,如用动作“下”、用声音“鸣”等反衬环境的幽静;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先用一句总结性话语概述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然后再逐条赏析运用了何种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11分)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簿: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20.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21.诗人在颔联剪取两个猎射场面进行精细描写,请从炼字的角度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20.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1分)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2分)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3分)
21.上句,尤妙“弄风”二字。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风因马起,马鼓风劲,一“弄”字,境界全出。下句,掠地,足见其训练有素,又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两句都分析,得5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写景和用典。一般来说,古诗中写景,都是为了使景物特点更鲜明,都是为了很好的抒情;至于用典,大多为了以典故自比,抒发自己的情感。本题中,颈联使用的几个表颜色的字眼很惹人注目,而且描写的是一位整站兵将的形象,因此可从色彩和人物形象方面分析。尾联用的典故可从注释中得知,联系作者和典故中人物的共同点,可知用典原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炼字的角度”一语,分析颔联选字炼词的技巧,尤其注意颔联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以及词语的搭配拈连。比如形容马用“弄风”一词,形容鹰用“掠地”一词,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⑤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2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
23.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
22.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23.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静态还是动态、远景还是近景、白天还是夜晚以及虚还是实、议论还是描写等多方面进行逐句逐句的比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诗句所写,结合注释和题干中“英姿奇气”一语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将月下大江写得那样表里澄澈,为什么说“肝胆如冰雪”,为什么有“万象为宾客”的说法,等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27.这首词的上阕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4分)
28.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7.①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8.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感。(2分)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景物描写特点的题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此题上片“江水”“万山”“短亭”“酒旗”看应该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再看“紫翠”“丹枫”又从色彩入手。分析出这些答出效果,按顺序,应该加强诗歌的层次性,色彩着眼应该是构建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是个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标题“宿水口”词中的“常客”“月黄昏”“寒灯“等词语可看出是一首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