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谩:徒然。
11.“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4分)
12.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1.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12.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恋人,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4分。每点2分,手法1分,思想感情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第一问结合前面的看,是来说愁的,体现汉字中的拆字之美,写出人物与季节,情感。第二问核心写出怕,表面上的与引申的,月明团圆,登楼思乡,触景伤情,这样做答案就可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对手法的作答我们一般从抒情方式、对比、修辞等方面,最后一定写到情感。本词正好三个都可以做考虑。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11.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1.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12.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如“琉璃叶下琼葩吐”,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所谓“幽人趣”。而扣题的只有一句“素香柔树”。首句“落木萧萧”,本是用来描写秋天景象的,这里被移用来描写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时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一种衬托。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至此,本无情之花卉植物,便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怀愁绪,满腔悲情,也就有了具体的着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周邦彦,北宋末期著名词人,祖籍江南,因一文由白衣提拔为京官,一直旅居他乡。
1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情景之间关联密切。请说说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4分)
12.这首词炼字多有胜处,请任选两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1.触景生情(2分) 风荷(2分)(“借景抒情”给1分)
12.“呼”字通过拟人化,既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也显示出作者的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
“窥”字通过拟人化,既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也显示出作者的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
“语”字通过拟人化,既与前面的“呼”字相呼应,生动而有风致,也显示出作者的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
“一一”运用叠词,既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也为作者睹物思乡提供了联想的情感纽带。
“举”字通过拟人化,既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作者睹物思乡提供了联想的情感纽带。(每个字2分,表现手法1分,表达效果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触景生情。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风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 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 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 “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 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 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 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 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①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作者作此词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字虬,是作者的朋友。②姮娥:指月中的嫦娥。
11.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 在这首词中,词人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12.杜甫曾写“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请结合全词内容回答:本词最后一句化用杜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1.示例①化用神话传说,词人由中秋赋月而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而与嫦娥对话,感叹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使全词充满浪漫色彩。示例②比喻新颖奇特,词开篇便以“飞镜重磨”喻月亮,用秋影金波写月色,十分新奇,形象生动。画面极具动感。示例③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要斫去桂树,让更多清光照满人间,想象大胆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三例任答一个即可,答出手法2分,分析2分。如答案在三例之外,只要有道理也可给分)
12.砍掉月亮上的桂树,让洁白、清凉的月光更多的洒向大地。(1分)作者化用杜诗,赋予“月中桂”更加丰富的比喻义,桂树遮月,借喻沦陷区百姓的悲惨生活,或朝廷投降派不思北伐的__现实。(1分)一个“斫”字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决心扫荡__,驱逐反动势力,实现统一,把更多的光明带给人间的政治理想。(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关于浪漫主义的作答,我们一般从语言运用修辞的比喻夸张角度、丰富的想象角度、抒情的浓烈、事例的超现实角度作答,本题选一个即可。注意结合本诗句,不能偏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首先应该写出画面还原诗句,砍掉月亮上的桂树,让洁白、清凉的月光更多的洒向大地。接着写出化用的用意,从语言和情感重点分析就行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一剪梅①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的“强”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念之情。(“强”字的分析2分,感情2分)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去家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景情分析2分,效果 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8.请简要分析“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中“渐”字的妙处。(5分)
9.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6分)
8.这一句抒怀了远别的情状,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主人公想象的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3分) 又加“无书”二字将主人公欲救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形象。(2分)
9.下片以景寓情,情景交融。(3分) 风竹秋韵,在主人公听来都是离恨悲鸣。幻想在梦中能寻觅亲人,可是梦未成,残灯也烬 ,哀婉幽怨之情袅袅不断。(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pú sà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手法2分,景2分,情2分)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
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9.(5分。意思接近即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分析首联中“细草”和“独夜舟”两个意象的作用,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1.诗中第二联描写了 的景象,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0.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形象是漂泊凄苦,怨愤不平。
21.雄浑阔大, 用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河来反衬自己身影之孤单渺小,借以抒发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意象的作用首先写出画面,接着写出画面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主人公的形象当然是意象的象征意义。当然做本诗歌简单,只要对课本熟悉即可,因为课本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熟悉课本内容,回归课本,作用就是写景抒情的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25.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说:“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 请结合内容分析此词如何两面兼写。(5分)
26.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意”: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请在词中分别选出一个炼字和炼意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炼字与炼意的妙处。(6分)
【答案】
25. 全词在构思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上阕写“行者” 离愁,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居者”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分析3分)
26.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选答一字和一句即可。找对字或句子给2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4分,共6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的话是答题的金钥匙,从居者着手,从行者着手回答是正确路径,分别写出,准确表达。同时不见面的两人,不同的角度表现词中,自然有虚实的技巧。回答落脚点在情感上,万题归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或者说是一个送分题,回答时角度要明确,不能东答一点,西说一点,不知所云。炼字一般我们关注实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还原画面,写出情感。炼意的例子,先找好句子,后结合抒情方式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王质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②。
注:①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东平(今属山东)人,南渡后,徙兴国(今湖北阳新)。游太学,与张孝祥父子交,深见器重。
②草堂翁:“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避难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前后居住长达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命名。他游成都武侯庙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吊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8.开篇“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描写了怎样的景象?(5分)
9.虽然诸葛亮北伐“万事成空”,作者却盛赞《出师表》“气冲斗牛”,这样写表达出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答案】
8.描写出萧瑟悲凉之景(2分):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颤粟于秋风中,夕阳西下,秋风悲鸣(3分)。
9.为诸葛亮悲壮的失败而深深叹惋(2分);赞美诸葛亮的忠诚与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2分);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情绪(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境的题目,首先找到意象,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难点是意境的特征的概括,意境特征是“萧瑟”“悲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首先注意题目中的“读诸葛武侯传”应是对诸葛亮的赞叹,注释中的“南渡后”“安史之乱”可见出诗人的“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志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