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秋江
张炎(南宋)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23.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24.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答案】
23.“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4.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万里一飞蓬”运用比喻的手法,是说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自己有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飞蓬”,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三两点鸥沙外月”三两只沙鸥正自由自在翱翔,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自在闲适的沙鸥,反衬作者的满腹忧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24.
试题分析:“长笛霜空” 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末句以景作结,写得很是肃爽,营造了凄清的氛围,这笛声正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客观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主观的的感__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苏 幕 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消魂。 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21.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其中着一“寒”字,突出了 ;“ ”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汇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内容上的作用是 。(3分)
22.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4分)
【答案】
21.着一“寒”字,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山映斜阳天接水”。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3分)
22.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4分)
【解析】
21.试题分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虚无缥缈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颜色;金风习习,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山映斜阳天接水”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不到的地方。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2.试题分析:“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让人黯然神伤,每天夜里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洁,反而让人倍感寂寞与怅惘,于是不由得端起酒杯来想一舒愁苦的百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反而使自己的愁思更加悲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请概括周瑜形象。(4分)
【答案】
【小题1】“江山如画”总结上文所描绘的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1分),“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1分),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1分),由描景过渡到写人(或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1分),非常自然。(划线处一个要点1分,答到3个要点即得满分3分)
【小题2】儒雅从容(或气度非凡)、自信洒脱(或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年轻有为的儒将(或英雄)形象。(划线处一个要点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词的下片最后一句话,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江山如画”上承前文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一时多少豪杰”,既指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又指下文的周瑜。这两句,由景及人,既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又表明了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的写作思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问诗歌的某一句或某一联在诗中的作用,回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考虑问题:一是诗歌的章法结构,比如绝句、律诗和词的章法结构;二是作用类的题目通常的答题思路是内容+结构,即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小题2】试题分析:抓住词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几句话来概括即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出了周瑜是年轻有为的英雄;“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表现周瑜的从容、自信洒脱。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眼眉儿 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25.这首词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26.有人评价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杜甫的《月夜》相同,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5.这首词上片写作者眼前的景色。通过杏花寒、斜月、栏杆、燕子、征雁、画角等意象,表达了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杏花寒、斜月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栏杆、燕子、征雁、画角等意象,引发了游子的思念。
26.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杜甫的《月夜》相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作者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上片是实景,下片想象联想的虚景。“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者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联想两人分别时的情形,闺中人泪水盈盈,眉似春山,脉脉含情,难舍难分的样子一直镌刻在游子的心中。
【解析】
25.
试题分析: “寒花”、“斜月”、“征雁”、“画角”,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小燕、大雁都是候鸟,春秋两季,南北徙迁,它们象征着出门在外的人的信息,引发人们思亲念远的感情。燕子是“一双”,征雁是“两行”,画角“声残”,渲染出一种凄凉,令人思亲念远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
26.
试题分析:虚实结合。上片写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在楼上,正是黄昏天晚的时刻,看到杏花在寒冷的气候里开放。这是早春的景象。刚升起的月亮,照着小楼的栏杆。傍晚,报道时辰的号角声,断断续续的残留着,充满着一派凄凉景象。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下片,写想象中情人对作者本人的思念的情形,人在窗前迎着东风眺望,对着春闲流泪。春闲,春天的闲情,这里是指对出行远方的亲人的怀念。这里写的是现在。下面,“也应似旧”,大概还是原来那样吧,把读者引入到当初两人离别时的情形:泪水盈盈,脉脉含情;她的眼眉,浑金仆玉,似春天的远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因此这种题实际上难度加大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问题。
临江仙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23.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好在哪里?(4分)
答:
24.“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分析。(5分)
答:
【答案】
23.“尽”是“多少次”之意,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望眼欲穿的神态(1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或“尽”极写其苦盼故园音讯而不得的无奈与失落)(1分),表现出强烈的乡思(2分)
24.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1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念(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此词云“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国消息茫然”,就带有这样的思想因素,它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倾吐而出,犹如弹丸脱手,自然流畅,精圆迅速,深深地击中读者的心灵。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24.
试题分析: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 “短篷南浦雨”,词境似韦庄《pú sà 蛮》的“画船听雨眠”,更似蒋捷《虞美人》词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南浦乃虚指,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是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让你去体会,去品味。这就叫做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考点:本题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点评:分析诗歌意境的题要扣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归纳概括意象的特点,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规范的鉴赏诗歌意境的题,有利于考生养成规范答题的意识。
pú sà 蛮
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①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注】①樵风:典出《会稽记》。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神人,向神人请求顺风运柴,后遂其愿。“樵风”后指顺风。
(1)试赏析上阕“无端更借樵风送”中“无端”二字的妙处。(4分)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1)(4分)(1)“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有来由,词人借“无端”一词埋怨天公凭空吹来无情之风,使船速和离别加快,离愁加深;(2分)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希望船行缓慢的想法,使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蕴藉、缠绵凄恻。(2分)
(2)(4分)下阕以设问“良宵谁与共”起首,写出词人想到别后之夜的孤寂、落寞,顿生凄苦之感:(1分)“赖有窗间梦”,梦中的相聚只能使自己稍感宽慰而已;(1分)“可奈梦回时”表现了美梦终是短暂的,令人遗憾和无奈;(1分)“一番新别离”,将梦醒当作新的离别,使思念之苦倍增,更加令人不堪忍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上片写离愁。 “无端更借樵风送”紧承上句,船借着顺风飞快地远航而去,那伫立在岸边送行人的倩影,很快就不见了。词人五内俱伤,哀感无端,不由地对天公产生了奇特的怨责:为何偏在这个时候,没来由刮来一阵无情的顺风,把有情人最后相望的一丝安慰也吹得干干净净呢!这句中,“无端”即无缘无故之意。(2)“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这二句由上片的白日的离愁而转写别夜的落寞惆怅及其凄凉。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人只有在梦中与情人相见,但梦毕竟是虚幻的、短暂的。梦中的欢聚,只不过是词人苦思冥想而成的一种超现实的精神现象反映而已。梦中的欢会虽然是热烈的、缠绵温馨的,无奈梦毕竟是要醒的。待到梦醒之后,那番梦中相会的欢乐却又导致了“一番别离”的痛苦!词人越是将梦中的欢会写得热烈缠绵,就越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悲凉、痛苦。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点评:诗歌鉴赏无非就是从四个方面命题:语言、意象与意境、表现手法、情感态度。本题在鉴赏诗歌语言方面有一点变通,要求鉴赏诗歌情感的变化,增加了一点难度,这有利于考查考生是否全面的理解了诗歌。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①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9.“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一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
答:
20.“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中诗人写了大雁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
【答案】
19.此联选取了“暮霭(湘烟)、岸苇(芦苇)、楚田(田野)”三个意象,(答对两个就得1分)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气象雄浑,(1分)而用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1分)(意思对即可)
20.大雁孤飞于飞雪暮霭中,天地苍茫,孤苦伶仃,(1分)象征着友人归乡旅途的寂寞艰辛,(1分)表达了作者的伤别之情(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担忧)。(1分)
【解析】
19.试题分析:“湖”,指洞庭湖,诗人即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一、二两联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0.试题分析:“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8分)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30.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欲系青春”:“青春”,指春光。
B.“犹自风前飘柳絮”:“犹自”,指作者自己。
C.“绿满山川闻杜宇”:“杜宇”,杜鹃,传说中哀鸣啼血之鸟。
D.“莫也愁人苦”:“莫”,莫非。
31.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分)
【答案】
30.B
31.这首诗写了作者送春时的愁绪:垂杨系春,柳絮看春归处;杜宇为春归去而哀鸣;小雨为春天送行(或借小雨表达留恋之意)2分。作者以春景留春光,景中含情。1分借万景留春而留不住的情形,表达自己对春光易逝的伤感之情,借景抒情。 2分
评分说明:分析春景 2分,揭示春景留春光 1分,揭示”借物伤感表达人伤感 2分”
【解析】
30.
试题分析:B:犹自:仍然。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此题最好运用代入法。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
31.
试题分析:上片抒发对春的眷恋之情。楼外的杨柳垂下千万缕柳丝,想把春天系住,可是尽管杨柳多情,春也无意“少住”。柳絮随风,春归何处?下片描绘暮春景致,抒发伤春感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客观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主观的的感__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①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②,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苒苒:渐渐,慢慢。②颙望:抬头远望。③恁:如此。
21.上片重点写景,请简要说明上片写景的特点。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不减唐人高处”的赞叹,试做分析。(5分)
2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在下片中,词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6分)
【答案】
21.上片中,作者主要是从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来着手的。(2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弘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3分)
22.词的主旨是反映羁旅行役之苦(2分),作者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2分)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望自己回归的望眼欲穿的情态(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要分析写景的特点,就得找出诗中所写景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景物的变化特点。本诗上片中,第一句写暮雨洒江天,是总写;第二句写关河和江楼;第三句写“红衰翠减”,是眼前;第四句写江水。由此可知其顺序是“总写雨——写雨后(远景-近景-远景)”,这就是特点。至于赏析后三句,则应抓住“不减唐人高处”的意思,分析此三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主旨,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思想和身世进行。但此题没提供任何资料,就只有根据诗句内容分析。诗中所写景物都具有凄冷、衰减、休、无语、归思、淹留、凝愁等字眼,从中可揣摩出作者思想感情。至于运用的方法,可从实与虚的角度赏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