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8.结合全诃,简要分析词中“弄潮儿”的形象。(4分)
19.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4分)
【答案】
18.(1)上片回忆观潮,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1分)全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写出了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姿飒爽,不可一世的形象,(2分)表现了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大无畏的精神面貌。(1分)
19.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连做梦也被弄潮儿的场面吓得胆战心寒,(1分)表现了弄潮场面的惊险,(1分)烘托出“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表现了对“弄潮儿”的热情歌颂。(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片写壮观的大潮,为弄潮儿的出场设置背景,下片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英姿飒爽。清楚这些,就可归纳人物特点和人物表现的精神面貌了。
19.
试题分析:结句写诗人对弄潮儿的印象,梦里不断显现可见印象深刻,感到胆寒则是烘托弄潮儿的勇敢了。分析时要注意句子所用的手法,还有它起到的作用。分析时不能忘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中心。这首诗的中心就是表现弄潮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24.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的,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4分)
25.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3分)
【答案】
24.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1分)又写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1分)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2分)。
25.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1分)这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词的注释,抓住上片的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由“朔风”“三更雪”可联想到北风猛烈,雪大寒冷的实景,由“倩魂”可联想到梦境;由“桃花月”的注释可知,词人是写在梦中与妻子欢乐的时光,为虚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从而把词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强烈的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结合着意象词“塞马”“残星”“大旗”对这两句词通过联想进行描述,然后再结合着关键词“嘶”“残星”等,体会其凄寒的意境,从而烘托出词人的凄凉寂寞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26.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请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7.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26.上片叙写与友人在大好春光中游览,欢畅愉悦;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7.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解析】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上片注意时间(东风)、地点(洛城)和事件(游),情感注意下片的重点词语“聚散”“恨”“与谁同”,表现的是离别之苦的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的题目,注意情感的把握和手法的分析,情感主要是以“惜花”写“惜别”,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从句中的“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可以看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小题。(18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6.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7.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8.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答案】
6.A
7.B
8.略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阅读并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筛选,然后做出判断。A“因为战乱”有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二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
叠词的作用: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8分)
过李陵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6.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4分)
17.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答案】
16.“空”字,徒劳地、白白地。(1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2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17.
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2分)
(每点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若答其他手法,如想象、衬托等,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__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20.“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21.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案】
20.“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21.
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__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馀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此词应是康熙七年(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②酸风: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③豫让桥: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24.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2分)
25.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3分)
26.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3分)
【答案】
24.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25.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共3分)
26.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共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荆高:荆指荆轲,战国卫人,后居燕,好读书击剑。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奉命刺秦王政,未遂,被杀。高指高渐离,战国燕人,善击筑。荆轲赴秦,宾客穿白衣冠送行于易水。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而去。秦灭燕后,秦王政熏瞎渐离双目,令击筑。他在筑内藏__击秦王,未中,被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二、营造氛围,提供背景或环境;三、烘托形象(人或物);四、服务情感。首句中写了像并刀一样锋利的秋色和一片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品析诗眼应知人论世,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要仔细体悟修辞和表现手法。“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此句不仅照应前文中眼前之景,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而且统帅全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24.请简要分析下片“却是池荷跳雨”一句中“跳”字的好处。(3分)
25.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4.“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一方面有力衬托了雨势之急(1分);另一方面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1分)
25.开始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满湖烟水,闻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1分);忽然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诗人午梦惊醒(1分);诗人醒来眼前却出现了“荷叶跳珠”、“水银流泻”更加美妙的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2分)。(不拘泥于答案,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诗句中这一“跳”写出了急雨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的情景。一方面,跳字上面雨点大,砸在荷叶上溅起来了;另一方面,又赋予雨点人性,拟人手法把急雨打荷叶的场景写活了——绘声绘形、栩栩如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很显然,这样的问题预示着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是有变化的诗人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解答时要求我们梳理诗歌的行文思路和描述场景的发展变化。这首词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实景,从梦游西湖道醒来欣赏池荷跳雨的场景变化就是词人梦中美景的愉悦到现实美景的欣喜的变化,虽然场景发生了变化,但整首词都充满了喜悦之情,只是两种不同的喜悦罢了。这也是诗人杨万里乐观开朗的风格。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如梦令①
苏 轼
为向东坡②传语,人在玉堂③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此词是作者从被贬的黄州回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②东坡:地名,指黄州的东坡。③玉堂:指翰林院。
20.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的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0.(2分)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别后黄州东坡的眷念(或意欲归耕东坡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21.(4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诗人面对春雨喜降,适宜犁地的春耕之时,引发了“归去、归去”的念头。(2分)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归耕东坡的意愿和对清静自适生活的追求。(1分)(意思对即可。如从设问、反复等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体会“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的词韵,尤其要抓住“归去,归去”来揣摩,可揣摩出对黄州东坡的眷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要求中有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解答时要选自己是有把握的一种。“别后有谁来?”是设问,“归去,归去”既是直抒胸臆,又是重复。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 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20.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4分)
2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4分)
【答案】
20.“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1.“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本题的难点在于“逆”“私”二字的含义。“逆”的本义为“迎接”。“私”有“偏爱”之义,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然后要结合注释,知道“濂溪老”“涑水翁”的含义。然后回答拟人手法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题目入手,“春日”可见本诗与“春”有关。有可能是“伤春”“感春”“赞春”等。二、从诗歌内容入手。从“去匆匆”“寒食雨”“落花风”“招魂”“独啸”等,可见诗歌的意境是悲凉的,不可是“赞春”。三、从注释入手。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由此可见,诗歌不仅仅是“伤春”,也是“伤时”之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