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
【注释】①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持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②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此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19.这首词气势豪迈,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的“狂”是实写 ,下片的“狂’是虚写 。(3分)
20.下片两个注解处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答案】
19.出猎(或打猎); 征战杀敌的愿望(共3分,答对一空2分,答对两空3分)
20.①表达了作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②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每点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填第一个空根据“亲射虎,看孙郎”,填第二个空根据“西北望,射天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要充分阅读注释,根据注释①可揣摩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的意思,根据注释②可揣摩出为国立功的决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25.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意象简要说明。(4分)
26.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5.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26.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小。词的上阕,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26.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根据词意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湖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yǎn),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被俘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19.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0.词的上下阕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9.借秋意袭人来表现兵败被俘、丧家失国的伤感;借南京的萧条感叹人生的寂寞、衰歇;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悲慨之中,怀有深深的嘲讽,也借此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通过“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写出三点即可,每点1分)
20.上片开头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倾吐了心中的__之痛。“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具有象征(或比喻)的作用,作者把蒙古统治集团比作强横的西风,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既表达了__之痛,又表现了飘零之感。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用典,借历史上乌衣巷的兴衰,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更深切地表达了对宋王朝的覆亡的慨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用比喻。通过燕、雁等比喻物,表现了作者对乱离中的人民的无限同情。(上下片各说出一种,即可得5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词的上片写景。傍晚,刚下过一场雨,晚霞映得水面分外明亮。潮水退下去了,岸边留下层层沙痕。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在西风的催逼之下,季节已由夏入秋。同时,也使主人怜惜这些飘零的秋叶,将与自己一样沦落天涯。“懊恨”,是懊恼可恨的意思。“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变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天涯”,比喻极遥远的地方。“落天涯”就是流落、飘泊于天涯的意思。这时南宋灭亡了,广大人民处于异族的压迫之下,不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风吹落叶的情景,就格外容易使人联想起汉民族的不幸遭遇。邓剡用“懊恨”一词,表明了他对催换季节的西风(隐喻灭亡宋朝的元人)的不满和愤恨。
如果说上片是在写景中隐含着__之痛,那么,下片就是更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了。
“寂寞古豪华”以下四句,是剪裁和改写了唐人刘禹锡的有名诗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里的地名,是晋代大贵族王家、谢家世代聚居的地方。随着王朝的变迁,这些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寄居在这里的燕子年年飞来寻找原地筑巢,可是房子的主人早已不再是王、谢大族,而是寻常百姓了。邓剡写这首词时,正在南宋亡后的金陵,所以很自然地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在残破凄凉的金陵城下,古代的豪华景象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惨淡的夕阳,照着乌衣巷口。南宋灭亡后侥幸活下来的人,谈论着时代的又一次更替,慨叹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竟使年年飞来的燕子,找不到栖身之处了。
词的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这幅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__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 ,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首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了典故、比喻,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卢祖皋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①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①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
18.起句“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有何妙处?试作赏析。(4分)
19.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8.
①“嫩寒催客棹”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做客之舟,突出了风日之美;②“嫩”字修饰“寒”将触觉的“寒”通过视觉表现,运用通感的手法给瑟瑟清寒赋予一种令人喜爱的色彩。
19.全词表达了词人倦于官场、向往山林、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9.
试题分析:
这首词以苍茫幽远的意境,描绘出词人倦于官场上的曲意逢迎,而渴望如山雀归林的心志,令人心高气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8.结合全诃,简要分析词中“弄潮儿”的形象。(4分)
19.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4分)
【答案】
18.(1)上片回忆观潮,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1分)全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写出了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姿飒爽,不可一世的形象,(2分)表现了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大无畏的精神面貌。(1分)
19.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连做梦也被弄潮儿的场面吓得胆战心寒,(1分)表现了弄潮场面的惊险,(1分)烘托出“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表现了对“弄潮儿”的热情歌颂。(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片写壮观的大潮,为弄潮儿的出场设置背景,下片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英姿飒爽。清楚这些,就可归纳人物特点和人物表现的精神面貌了。
19.
试题分析:结句写诗人对弄潮儿的印象,梦里不断显现可见印象深刻,感到胆寒则是烘托弄潮儿的勇敢了。分析时要注意句子所用的手法,还有它起到的作用。分析时不能忘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中心。这首诗的中心就是表现弄潮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24.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的,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4分)
25.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3分)
【答案】
24.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1分)又写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1分)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2分)。
25.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1分)这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词的注释,抓住上片的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由“朔风”“三更雪”可联想到北风猛烈,雪大寒冷的实景,由“倩魂”可联想到梦境;由“桃花月”的注释可知,词人是写在梦中与妻子欢乐的时光,为虚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从而把词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强烈的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结合着意象词“塞马”“残星”“大旗”对这两句词通过联想进行描述,然后再结合着关键词“嘶”“残星”等,体会其凄寒的意境,从而烘托出词人的凄凉寂寞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26.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请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7.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26.上片叙写与友人在大好春光中游览,欢畅愉悦;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7.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解析】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上片注意时间(东风)、地点(洛城)和事件(游),情感注意下片的重点词语“聚散”“恨”“与谁同”,表现的是离别之苦的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的题目,注意情感的把握和手法的分析,情感主要是以“惜花”写“惜别”,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从句中的“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可以看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小题。(18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6.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7.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8.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答案】
6.A
7.B
8.略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阅读并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筛选,然后做出判断。A“因为战乱”有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二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
叠词的作用: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8分)
过李陵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6.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4分)
17.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答案】
16.“空”字,徒劳地、白白地。(1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2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17.
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2分)
(每点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若答其他手法,如想象、衬托等,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__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20.“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21.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案】
20.“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21.
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__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馀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