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家傲·斜月

黄 裳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注】 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②剑光:化用“双剑化龙”的典故。《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③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为日出处。

16.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 ________和下阕的__________。(2分)

17.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残照 晓(每处1分)

17.①词中主人公白日饯别朋友,傍晚独自登楼,彻夜辗转未眠,竟至迎来曙光;②曲折地表现出平生不得意的境遇,凸现壮心未酬的抑郁;③“未到盖棺心未了”体现出隐忍坚毅、奋斗不已的情怀;④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而又坚忍不屈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是否“彻夜未眠”,其依据显然在于词中的时间名词,据此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考查对词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生首先要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包括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如上阕的“送清歌归去”“冷落”,下阕的“梦断人年少”“尘虑扰”等,然后结合“未到盖棺心未了”的字面义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不得志”和“不屈”这两个主要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按要求作答。(8分)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

26.首句两个“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27.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那么蒋捷在本词中“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呢?(2分)

28.杨慎《词品》中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蒋捷的这首词达到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举例简析作答。(3分)

【答案】

26.“丝丝”这一叠词(1分),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1分)

27.“藏”有藏不住、飘出之意,暗含“愁”之多。楼儿忒小,因而愁已经藏不住了,要摆脱小楼的羁绊。(1分)“楼儿忒小”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实为虚。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1分)

28.同意这种说法。全词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画,自然流畅,可谓“平淡”。(1分)但这种用笔,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婉,如,“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两句,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1分)“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__彩显得更浓重。(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丝丝”是叠词,叠词起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同样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写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本词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很少,凸显的是平淡之本色,这是本词艺术之最大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8.这首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4分)

29.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一种意绪?(4分)

【答案】

28.诗人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29.词的上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诗人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他的“登临意”就是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解析】

28.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写景,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苍凉、空阔的意境不禁怆然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习题。(8分)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25.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26.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25.(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 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26.(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9.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0.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19.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0.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形象的能力。上阕描写柔桑嫩芽、蚕卵始孵、细草黄犊等意象,初春景象十分明显,诗句浅显易懂,我们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解读表述出来即是对词的上阕景象的叙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写作手法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氛围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类,从诗句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看前句写城中后句写乡村溪头,前句说桃李愁风雨,后句说荠菜迎春开放,对比特色突出。另外,从深层含意看,前后两句通过描写爱憎分明,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8分)

中吕·满庭芳

姚 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选自《元曲三百首》)

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

16.“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6.①起转折、过渡作用。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7.

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这句话在曲中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

这首作品主要表现了作者入世与出世,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3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2分)

32.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答案】

3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和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解析】

31.

试题分析:拟人的手法,“友情”“无情”本是用于人,这里用在没有感情的风的身上,赋予风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

试题分析:下片写西湖湖景, “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表达了对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词里最后用的是谢安的典故,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词人借这样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恸哭于西门之下。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①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②,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苒苒:渐渐,慢慢。②颙望:抬头远望。③恁:如此。

20.上片重点写景,请简要说明上片写景的特点。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不减唐人高处”的赞叹,试做分析。(5分)

2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在下片中,词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6分)

【答案】

20.在上片中,作者写景主要是按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的顺序描绘的。(2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宏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能够体现出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3分)

21.此词的主旨主要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2分)下片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己回归望眼欲穿的情态,虚实结合,把游子羁旅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 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6.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7.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3分)

答:

【答案】

16.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1分),表达了作者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2分)

17.末尾三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1分)营造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诗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评价时抓住词中“无限新愁”这一明显表达感情的句子与注释中“一生未第”“横笛暗指梅花凋落”这些带有感情的句子加以揣摩品味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答题时可细细品味“行人去”“空山暮”这两处关键语句,由这两处可想到凄清、悠远等类似的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麾》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32.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意蕴和作用。(2分)

33.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3分)

34.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与义)、朱希真(敦儒)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请分析本词的艺术风格。(3分)

【答案】

32.(1)①“苍烟落照”四字突显了居所环境的宁谧清幽,为下文关于词人恬淡放旷的隐居生活的描写做了自然的铺垫;②也渲染出暮霭苍茫、落日残照的凄冷氛围,映衬出词人悲凉落寞的心境;③从而奠定了全词苍凉深沉的感情基调。(每点1分。)

(另:“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__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世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33.此词虽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情怀,内里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结尾两句,埋怨上苍“心肠别”其实是诘责世道昏昧、朝廷苟安,慨叹“英雄老却”恰是“等闲”之事,更是直接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点明思想情感2分,联系具体词句分析1分。)

34.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1分)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1分)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这首词给人飘逸高妙之感。(1分)

【解析】

32.

试题分析:本题要分两部分做答,首先要答出“苍烟落照”四个字营造的意境特点,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要答出这四个字在整首诗中的作用。从意境的角度讲,“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诗人说,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选择“苍烟”“落照”两个意象,就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优美、纯净,但也暗含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落寞。这四个字处于全词的开头部分, 一般来说,诗词的开头部分如果写景,往往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等作用,考生依此来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陆游诗歌,了解陆游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就是这时候写下的。从全词看,上阕极写闲适之乐,但下阕有了变化,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尤其是结尾处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陆游其实并非真意想过与尘事无干的飘逸生活,而是造物主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英雄白白等闲而老去。从中可见陆游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惆怅,表露出一股抑郁不平之气、报国无门之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涉及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题题干在设问时,给出了陆游诗作的三种类型:激昂慷慨者,飘逸高妙者,流丽绵密。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确定这首词属于哪一种风格,然后再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词作看,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优美而又纯净;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可以在山林中行走,天天有美酒相伴,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何其闲适洒脱;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写出作者歌咏自得,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然而“任”“不妨”也暗含了消极之意,篇末两句完全流露出来抑郁不平之气,所以说此词属于诗人飘逸高妙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