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纳兰性德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东风那惜小眉弯。芳草绿波吹不尽,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粉泪偷弹。倚楼谁与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二,梦见犹难。
21.上片“东风那惜小眉弯”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2.词的下片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抒情主人公埋怨东风无情,人生易老,写出了主人公因遥山阻隔,不得与心上人相见的绵长愁情。(3分)
22.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1分)②伤心孤独,(2分)③对心上人的思念。(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简析题可结合着运用的修辞手法,指出其表现的主人公情感即可。“惜”字把“东风”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惜”可理解为“怎么会怜惜”,故形象的体现出主人公的埋怨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一词,题干暗示情感的复杂多样,故答题时,要结合着下片的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得出答案。如一个“忆”字,体现的是对往事美好的怀念;“泪”“谁与话春闲”表现出主人公的伤心孤独;“梦”体现出对心上人的思念。把以上分析综合起来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20.“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21.“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答案】
20.“恨”的真正原因是“青鸟不传云外信”。(如答其它,酌情给分)(2分)青鸟为传说中的信使,丁香在诗词中多喻指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可知“恨”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恋人的音信而生发的难解的相思之愁。(3分)
21.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词作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2分)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物化形象,愁入不尽之水,何其伤也。(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何处是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__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太湖登马迹山
赵 翼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释: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⑴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⑴、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5分)
⑵、 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2分)
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有其他感发,只要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也可)(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法曲献仙音·咏铁马同云臣赋①
[清]陈维崧
赤兔无成,乌骓不逝,屈作小廊檐马。碎珮琮琤,丛铃戛②,依稀客窗闲话。更乌鹊时相触,霜欺兼雨打。
几悲咤。想多年、战场猛气,矜蹴踏、万马一时都哑。流落到而今,踠③霜蹄、寄人篱下。潦倒馀生,尽闲身、蛛丝同挂。又西风唤起,仍旧酸嘶中夜。
【注】①铁马:又称“檐马”、“风铎”,悬于檐间的铁片,风吹则相击发声,是现代风铃的前身。②琮琤,戛:象声词。③踠:曲。
6.词的上片描写出铁马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作分析。(5分)
7.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遭遇不幸、屈居檐下,任鸟雀相触、霜欺雨打的悲凉形象。(3分)作者把檐下随风摆动的铁马看成“无成”的赤兔、“不逝”的乌骓,创业无成,抱恨无穷,不幸屈居檐下,鸟雀可以任意触犯,霜雪可以任意欺凌,风雨可以任意吹打。(2分)
7.对比,作者以铁马往日的经历(“战场猛气,矜蹴踏”)和当前的境况(“踠霜蹄、寄人篱下”“ 潦倒馀生,尽闲身、蛛丝同挂”)作对比,突出了铁马的悲惨处境。(2分)作者借铁马表现了穷途失意(寄人篱下)、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辛酸和愤慨,(2分)也表现了作者自伤流落潦倒的同时,猛气仍在、壮心不已。(2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生可以从词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入手来分析。铁马本是悬于檐间的铁片,词人却把它想象成真正的马,并与赤兔、乌骓相比,说它是“无成”的赤兔、“不逝”的乌骓,表达出一事无成只能屈居檐下的悲愤和郁闷,连用几个动词,“触”、“欺”、“打”,更写出了铁马现实处境中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小人摆布的凄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解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词下片对比手法的使用是非常明显的,“想多年”领起对往昔辉煌岁月的回忆,“流落到而今”几句,则写出了现实的凄惨,对比鲜明,怀才不遇的郁闷、寄人篱下的辛酸表露无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题玄真子①图
【宋】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虚③同一照,浮家泛宅④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⑤,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和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9.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0.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9.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濛、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1分)由景入情,(1分)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能写出对渔翁自在生活的向往即可得分)
20.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1分)“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1分)“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抓住词中“渔童拍手樵青笑”就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解答时抓住诗句中典型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加以理解即可。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喜爱、向往这样的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把握。鉴赏时可抓住词中“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这两句与形象密切相关的句子。具体作答时应先概括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家傲·斜月
黄 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②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③晓。
【注】 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②剑光:化用“双剑化龙”的典故。《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③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为日出处。
16.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 ________和下阕的__________。(2分)
17.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残照 晓(每处1分)
17.①词中主人公白日饯别朋友,傍晚独自登楼,彻夜辗转未眠,竟至迎来曙光;②曲折地表现出平生不得意的境遇,凸现壮心未酬的抑郁;③“未到盖棺心未了”体现出隐忍坚毅、奋斗不已的情怀;④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而又坚忍不屈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是否“彻夜未眠”,其依据显然在于词中的时间名词,据此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考查对词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生首先要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包括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如上阕的“送清歌归去”“冷落”,下阕的“梦断人年少”“尘虑扰”等,然后结合“未到盖棺心未了”的字面义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不得志”和“不屈”这两个主要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按要求作答。(8分)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
26.首句两个“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27.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那么蒋捷在本词中“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呢?(2分)
28.杨慎《词品》中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蒋捷的这首词达到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举例简析作答。(3分)
【答案】
26.“丝丝”这一叠词(1分),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1分)
27.“藏”有藏不住、飘出之意,暗含“愁”之多。楼儿忒小,因而愁已经藏不住了,要摆脱小楼的羁绊。(1分)“楼儿忒小”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实为虚。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1分)
28.同意这种说法。全词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画,自然流畅,可谓“平淡”。(1分)但这种用笔,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婉,如,“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两句,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1分)“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__彩显得更浓重。(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丝丝”是叠词,叠词起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同样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写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本词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很少,凸显的是平淡之本色,这是本词艺术之最大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8.这首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4分)
29.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一种意绪?(4分)
【答案】
28.诗人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29.词的上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诗人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他的“登临意”就是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解析】
28.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写景,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苍凉、空阔的意境不禁怆然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习题。(8分)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25.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26.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25.(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 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26.(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