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台城游 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解:①陈后主沉湎酒色,宫中宴会,令八妇人襞(bì,折纸)彩笺作诗,十客唱和,稍慢则罚酒。②“回首”二句:鸳瓦,华丽建筑物上覆盖的鸳鸯瓦;井中蛙,陈亡,后主偕二妃躲入井中,隋军扬言欲下石,后主惊叫,隋军用绳索把他们拉出井外。

22.结合词作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5分)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6分)

【答案】

22.上片通过偏安江南的六朝君主奢侈豪华、陈后主__的史实的描写,表现了词人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爱憎之情。下片化用唐人诗句,由咏史转入抚今,表现沧桑巨变、兴亡之感,抒发了作者对北宋朝廷奢侈腐化的不满和批评。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表达了对某些人奢靡的批评,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苦闷。

23.对比。二、三句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第四句与二、三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做井中蛙也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抓住诗歌中一些能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语,进而明确诗人写作的情感基调。如透过本词中的“醉、羡、寒”等词语,便能体会出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这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到规范而全面的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时所了解的具体手法,对诗歌进行赏析。这首词充满着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很明显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就可以由此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浣溪沙①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②使君:苏轼。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8.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19.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

18.(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2分)

19.(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由“旋抹红妆”“茜罗裙”“篱门”可知,诗中刻画的是乡村女子,而“看使君”“ 三三五五”“踏破”等表现出农家女看使君时的急切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8.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19.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案】

18.(1)“跳” 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一“跳”字写出了词人梦中惊醒后的愉悦心情。

19.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满湖烟水,阵阵幽香,不觉沉醉其中,忽然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和抱怨,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绿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18.

试题分析:做炼字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字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      ﹕              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词的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答题时应在理解本词大意的基础上,将诗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陆 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2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2.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2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要赏析诗中某句在诗中的作用,可从该句的内容、所表达的心情以及在诗中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方面入手。题中,一个“归”字和“去路”一词,交代了作者在归途之中;一个“梦”字和“长”字表达了诗人急切归乡的心情;从结构上看,这是诗的第一句,因而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在诗中归纳出诗人所想之事,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诗中,诗人想到的事有:(1)“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这是写诗人初到武昌的情景;(2)“曾是朝衣染御香”一句是在回忆诗人的仕途经历;“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几句则是在想象重回故乡的情形。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3.

试题分析:要赏析作者在诗中某句所表达的情感,需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分析。根据注释,此诗是陆游“自蜀东归”时所写。既是“东归”,当然思念故乡,因此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根据此句内容可知,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按要求答题。(8分)

风入松

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这首词是作者在侍书学士任上写的。

25.词的上阕先以“倚清酣”的“红袖”与“不胜簪”的“华发”作 ,一开始就突出“画堂”的豪贵生活难以消除 的感受。再以“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二句加以点染,以 写伤春,以伤春写惜时,以惜时写思乡。(3分)

26.本词结句“杏花春雨江南”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了相同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赏析。(5分)

【答案】

    25.对比  岁月蹉跎(或人生易老)的忧伤  爱花

26.此句由三个名词构成,运用列锦(或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2分)以一幅吾花似锦、春雨迷蒙的江南水乡美景,来安慰思乡苦闷的心灵,(2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1分)(答诗中有画,景中融情,情景交融或由近及远,由实而虚,意境悠长,韵味无穷并作分析,亦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红袖”,古代指美女,与“华发”对比,作者感叹人生易老。词人在东风和煦时,入直途中驻马花间,流连瞻顾,不忍遽去。这里以爱花写伤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作者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杏花春雨江南”短短六字,排列三样物色,把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起来,融合写实与写意,达到了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18.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其中两种。(4分)

19.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指出其中两种并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8.(1)(4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宦游思乡的悲凉;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③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由生活的感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9.(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也能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 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③用典。“楚台风”用典。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亦用典。《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④直抒胸臆。下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为功名利禄所缚、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有对生活的顿悟,对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情感注意题目、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有:“别”“名利缚”“情耽搁”“风流总闲却”“误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设问较为宽泛,答出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蘋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17.词人在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1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这种沉闷压抑而凄清的重阳之景使全词充满了一种低沉抑郁的情调。

18.比喻,(1分)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体现了乡愁之深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1分)结句中,诗人看到的是远处自由飞翔的白鸟,而自己的的归乡之路却被阻断,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了不能回到亲人身边的深沉悲哀和无奈的感伤。(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的题目,首先对诗句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抓住“暗”“萧瑟”“凄凉”“荒”等词语,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应该是奠定情感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情景结合”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答出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6.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17.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16.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7.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 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①本词系词人南渡以后所作。②谩:徒,空。

18.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4分)

19.“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8.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9.“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 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 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 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 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 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 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 “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 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 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 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目。(8分)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22.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4分)

23.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2分)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1分)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1分)

23.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箫,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又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1分,共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需要用四字格或二字格先概括出人物的特质,再结合词句解释人物的特质,即可完成题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做此类题目,首先找修辞手法,然后再找有术语的艺术手法。答案的写法是先概括,后分析,先写出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的术语,然后结合词句解释手法,如比喻,需要写出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作用或效果;如烘托,需要写出用什么侧面烘托什么,有何作用或效果;如借物抒情,需要写出借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结合术语,定向翻译相关词句,即可完成题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