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3分)
14.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答案】
13.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2分)
14.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手法答出其中任意两点1分,能分别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各1.5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全词明显是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词中的“又是离歌”“王孙去”,可以看出是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上片通过侧面描写,用荒园、余花、烟雨来衬托草的荒芜,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出草的多、杂,衬托离愁。写出情感,结合上下片相关词句定向翻译。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按词句顺序依次判断艺术表现手法,注解①告诉我们“金谷”是用典;“谁为主”设问,三、四句就是回答;第一问告诉我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可见三、四句是用花、雨渲染烘托草;“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纯以景色结尾,是以景结情。任选两种,分别结合具体诗句定向翻译皆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20.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1.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20.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21.“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节情节分析的题目,既然没写宴饮,哪些的什么,和宴饮的关系如何即可得到答案,写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分析的题目,先明确情感是:知与谁同,如何的表达呢?借惜花来惜人,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太湖登马迹山
赵 翼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释: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20.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1.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5分)
【答案】
20.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21 .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2分)。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有其他感发,只要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也可)(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概括诗歌的思路的题目,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抒发感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探究并提出自己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垂老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9.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0.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答案】
19.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
20.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赏析意境题,一般分三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即概括所描写的内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即指出其特征;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一般说来,景与情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情景交融,即景与情是一致的;二是景与情是相反的,即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与乐”,也可以说是“反衬”。答题时,先点出景与情的关系,再概括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18.“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5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6分)
【答案】
18.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__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2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2分)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所以追问“何时了”。(1分)
19.此句用春水比喻愁绪,(1分)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1分)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2分)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结构是诗歌的结尾,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8.“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19.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1分)。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小题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1分),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上片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 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上片“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 ,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下片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 ,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综上所述这首词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17.“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18.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答案】
17.“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18.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从词中依次找出“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再指出它们依次指的具体事物即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景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依次找出,“菊暗荷枯一夜霜”是反衬或对比,“竹篱茅舍出青黄”是烘托或衬托,“吴姬三日手犹香”是夸张。回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解说,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答题一般是先概括,后分析,或先概述,后描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9.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0.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答案】
19.(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20.(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__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词的上片描写的景物特点及关键词来分析,“芳草”“梨花”“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景象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由关键词“天涯絮”“为谁垂”可知,词人有飘零、感伤、落寞之意,故可得出,上片景物描写属于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词句描写特点及抒发的词人情感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在分析词句描写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深处”来联想和想象,体会其寓情于景的用法;分析词人情感时,可结合着“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悲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台城游 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①。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②。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解:①陈后主沉湎酒色,宫中宴会,令八妇人襞(bì,折纸)彩笺作诗,十客唱和,稍慢则罚酒。②“回首”二句:鸳瓦,华丽建筑物上覆盖的鸳鸯瓦;井中蛙,陈亡,后主偕二妃躲入井中,隋军扬言欲下石,后主惊叫,隋军用绳索把他们拉出井外。
22.结合词作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5分)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6分)
【答案】
22.上片通过偏安江南的六朝君主奢侈豪华、陈后主__的史实的描写,表现了词人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爱憎之情。下片化用唐人诗句,由咏史转入抚今,表现沧桑巨变、兴亡之感,抒发了作者对北宋朝廷奢侈腐化的不满和批评。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表达了对某些人奢靡的批评,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苦闷。
23.对比。二、三句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第四句与二、三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做井中蛙也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抓住诗歌中一些能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语,进而明确诗人写作的情感基调。如透过本词中的“醉、羡、寒”等词语,便能体会出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这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到规范而全面的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时所了解的具体手法,对诗歌进行赏析。这首词充满着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很明显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就可以由此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浣溪沙①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②使君:苏轼。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8.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19.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
18.(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2分)
19.(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由“旋抹红妆”“茜罗裙”“篱门”可知,诗中刻画的是乡村女子,而“看使君”“ 三三五五”“踏破”等表现出农家女看使君时的急切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