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化度寺

吴文英

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注】 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②红衣:指莲花。③阊门:苏州城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3分)通过描绘化度寺傍晚所见的夕阳余晖、归鸦等景致,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并且以“鸦归”反衬人“未归”,增添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

11.“窄”表梦之短促,与“水天宽”形成鲜明对照,使乡梦更加显得短暂;(3分)通过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的表情词语,这首词中的表情词语有“愁”“传归信”。再结合注释①和③可以表明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愁苦之情。

试题分析:

11.赏析词句要从词句的基本意思、所用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去考虑。“窄”字写梦,匠心独运。“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可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和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三塔湖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6.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7.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摩我的面庞。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寓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6.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离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试题分析:

7.描写“春色”的手法,答题范围是“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5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8.词的上阕写诗人目送佳人心生遐想。两处化用了前人的诗文,请你写出其中一句的出处或原句。(2分)

19.赏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修辞手法上的特色。(3分)

【答案】

18.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9.设问结束,一问三答,以草、絮、雨三个喻体写闲愁之多,之纷乱,之绵长。

【解析】

18.

试题分析:“凌波微步”此言出于曹子建《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 此言出于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句的意思是:要问此时的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 ,又如同满天飞舞的柳絮,也像是江南的梅雨,无有止期,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物体。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20.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答案】

20.(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21.(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找出描写“江山如画”的意象词,然后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如意象词“荷叶”“荷花”“木兰舟”等”;由“红妆”“翠盖”可联想到同荷花、荷叶有相似之处,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江山如画”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从上下片写作内容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结合注释可知,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由“一尊白酒寄离愁”可联想到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由“千里故人千里月”“几日到东州?”可体会出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写“江山如画”的美景,下片写哀愁思念之痛,故词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8.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5分)

答:

19.下阕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 (5分)

答:

【答案】

18.

春天来了,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诗人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只能借(赊)酒浇愁(2分)。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1分,“乐景写哀情”必有),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景象,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

19.

村民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1分)。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2分)。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对于景和情要分别分析。先描绘相关语句的景色,然后根据对全诗情感的理解分析情感(手法、情感),与景物描写相关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寓情于景,乐景反衬爱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画面的理解,结合相关诗句描写画面:景色、人物。然后概括画面的特点、意境、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④。

[注]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20.请指出上阕后三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1.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6分)

【答案】

20.参考A:哀景衬哀情。(1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以。答“比喻”不给满分)眼前的烟柳历经沧桑而衰败,又加上历来被离别之人攀折,如今也是憔悴不堪。(2分)作者以哀景衬哀情,借伤柳而伤别,加倍突出了人间的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提及沧桑之感亦可)

参考B: “憔悴楚宫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词人眼中所见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如楚宫腰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憔悴不堪了,已是古老且衰败。(2分)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烟柳姿态,而且强烈表现了词人心中所生的历史沧桑之感(离愁别恨)。(2分)

21.关键词:秋日、夕阳——漂游思乡;阳关曲——别离之苦;乘舟凭栏——孤寂)夕阳闲淡而且秋光已老,这种凄清孤寂的环境已经让词人心中满是离愁,而送别的阳关曲不由得让独自乘舟而去的词人更是肝肠寸断。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 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 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 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 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 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 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元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鹊桥仙

【元】滕宾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

残鸦古道,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注】滕宾,一名斌,生卒不详,大约宋末元初人。曾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辞官弃家入黄安(今湖北红安)天台山为道士。

21.词的上阕的前三句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21.上阕出现的意象有:斜阳、青山、澄江。(1分)春日傍晚在一道落日的红光映照下,远处的群山只有山峰依然现出点点苍翠之色,一望无际的长江烟波浩淼,清澄的江流舒展在天幕下,宛如一条素练。这三句从大处远处着眼,状写黄昏时的江天澄静空阔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空阔、幽婉的画面。(3分)

22.下阕表现了词人想要从冷寂的境地中寻找可以逃避尘世的喧嚣,以求得内心的安宁的隐逸的情怀。(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求考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归纳景物的特点。上阕的三句出现了三个意象,斜阳、青山、澄江,作者站在远处,远望夕阳西下的景色,境界开阔,结合上阕后面三句,可知前面寂静,后面以声衬寂。答题步骤,列出意象,对诗歌描绘的画面加以描绘,最后概括画面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词人在下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寂静残败的荒村图景,后三句与前面构成对比,有桃花流水小桥,这恰恰是词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结合注解可知,作者表达的是为求得内心的安宁隐逸情怀,渴望有一个逃避喧嚣的理想之地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9.词的上片第一、二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0.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案】

19.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画面2分,心情2分)

20.“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描绘了……画面)”。“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答出借了什么景,怎么样借的景,还要答出借景抒了什么情。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眉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23.词中有四个单音形容词用得很妙,它们分别是 ,它们传神地表现出 (感情)。(3分)

24.有人认为,“‘天涯旧恨’四字已将一篇本事(指故事的基本内容)全部揭出。”你同意此看法吗? 为什么?(4分)

【答案】

23.四个词是:旧、尽、长、困。(1分)独处女子怀人的苦闷(或“离愁别恨”、“愁苦”)(2分)

24.同意。“天涯旧恨”四字总起了全词,下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天涯”写出彼此分隔之远,“旧”写出离别时间之长,“恨”道出离愁之深。(3分)。女子相思,故燃香排遣;愁思难遣,依旧愁眉不展;身心交瘁,倚楼远望,渴盼鸿雁传来音书,但鸿雁过尽,音书全无,一次次失望,一层层将独处怀人的苦闷推上极致。(1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由题干中“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情感”,可知,在解答第一问时,应选择最能体现诗歌的情感的字词来答。“旧恨”说明分离已久。“断尽”是说自己已肝肠寸断。“长敛”说明愁苦的时间长久,总是愁眉不展。一个“困”字传达出思妇独倚高楼日久的困乏、倦怠和失望无聊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生在解答时可答“同意”,也可答“不同意”,无论怎么答,都要言之成理。这首词抒写了闺中思妇念远怀人的忧郁愁情。全词托思妇自诉口吻,以“愁”字贯串始终。“天涯”点明所思远隔,开头四字写出空间、时间的悬隔。“独自凄凉人不问”表面讲无人过问,无人安慰,实际是说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离愁的人。“欲见回肠”两句犹如思妇的自言自语,谁想看我的愁肠环曲吗?“黛蛾”两句乃思妇为自己的蹙眉愁容作一写真,愁眉“长敛”正与胸怀“旧恨”相映。“春风吹”补出思妇恰因伤春而触离愁。“困倚危楼”二句写思妇愁望空虚,“过尽”二字写思妇眺望大雁归来过尽情景,“飞鸿”意象从来是为离人传递书信的象征,而今只见大雁排列着人字或一字队列飞过,却不见行人归来,连封书信也未见到,自然睹雁阵而“字字愁”啦!全词情调凄哀,意境含蓄,得南唐词风范,而语辞清丽隽永,风格情韵深远,则是秦词本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3分)

14.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答案】

13.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2分)

14.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手法答出其中任意两点1分,能分别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各1.5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全词明显是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词中的“又是离歌”“王孙去”,可以看出是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上片通过侧面描写,用荒园、余花、烟雨来衬托草的荒芜,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出草的多、杂,衬托离愁。写出情感,结合上下片相关词句定向翻译。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按词句顺序依次判断艺术表现手法,注解①告诉我们“金谷”是用典;“谁为主”设问,三、四句就是回答;第一问告诉我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可见三、四句是用花、雨渲染烘托草;“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纯以景色结尾,是以景结情。任选两种,分别结合具体诗句定向翻译皆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