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登大别山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

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

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28.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29.“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30.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答案】

28.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1点1分,任意3点给3分)

29.“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1分)这个“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

30.感叹时光飞逝  “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 (“恨茫茫,北云南梦”)。(1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3点给3分)

【解析】

2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特别是要注意题目的理解。本题是要答出“澄江如练,碧峰孤拥”这两句在写景上的特点,易答成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描写的特点,主要从角度、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这两方面来考虑。从描写的角度上来看,是远望,也是俯视;修辞上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首先知道“控”这个字的意思,那就是“控制”;然后根据这个意思,把它代入原诗中去描绘诗句: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最后指出其在表情达意这方面的效果: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词作内容来说明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要抓住词作中的相关词句来阐释诗人的思想感情。“转眼春归”,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怀;“奈客里”,表达出诗人对客居在外的无奈;“登临谁共”,表达了诗人作客异乡的孤独;“踏残芳,玉鞭飞鞚”,表达出诗人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恨茫茫,北云南梦”,表现诗人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20.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21.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答案】

20.①想象。(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分)②比喻。(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分)

21.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①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池苑馆舍②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以沈约自比。

13.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并说说该句包含了哪几层意思?(3分)

【答案】

13.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晴、云淡风清、新燕筑巢的江南春景图。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作者面对如此良辰佳景却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可见作者感伤至极,这与自然界生机盎然形成鲜明的反差。(3分)

14.“此情”指的是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复杂情感。该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权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冷。(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此时连鸿雁都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①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

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20.此曲塑造了怎样的范蠡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1.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

塑造了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2分)主人公抛开吴越的政治斗争(1分),泛舟五湖,尽享红蓼艳丽、沙鸥飞翔、明月当空的湖光美景(1分),充满了对悠然垂钓、闲看流水的自在生活的憧憬(1分)。

21.

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1分)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怀的绵长不尽。(2分)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1分)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分析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答题步骤为:①概括人物形象,句式为:塑造了一个……(外貌、处境等外在形象,精神、情感、追求、性格、品质等内在形象)的……(社会身份)的形象。②结合原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不如归去休”“弃吴越两处冤仇”“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另外要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主题和人物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为比较题,诗歌的核心问题是①景(物、人),②手法,③主题(情感、精神、哲理)。解读异同就是要从诗歌鉴赏的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此题涉及的意象是一样的,都有“春水”,但手法、情感不同,因此答案重在分析这两个方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析这首词运用的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词人形象;(1分)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姿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从全词看,词人是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词人形象。(2分)

11.①反衬。(1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1分)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1分)②直抒胸臆。(1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1分)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1分)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夜阑风静”“小舟”“江海”,(1分)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象征着词人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1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的能力。从词句描写上看词人的性格,从诗词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

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表现手法是衬托或者以动衬静。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夜阑风静縠纹平”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表现手法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化度寺

吴文英

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注】 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②红衣:指莲花。③阊门:苏州城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3分)通过描绘化度寺傍晚所见的夕阳余晖、归鸦等景致,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并且以“鸦归”反衬人“未归”,增添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

11.“窄”表梦之短促,与“水天宽”形成鲜明对照,使乡梦更加显得短暂;(3分)通过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的表情词语,这首词中的表情词语有“愁”“传归信”。再结合注释①和③可以表明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愁苦之情。

试题分析:

11.赏析词句要从词句的基本意思、所用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去考虑。“窄”字写梦,匠心独运。“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可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和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三塔湖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6.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7.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摩我的面庞。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寓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6.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离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试题分析:

7.描写“春色”的手法,答题范围是“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5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8.词的上阕写诗人目送佳人心生遐想。两处化用了前人的诗文,请你写出其中一句的出处或原句。(2分)

19.赏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修辞手法上的特色。(3分)

【答案】

18.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9.设问结束,一问三答,以草、絮、雨三个喻体写闲愁之多,之纷乱,之绵长。

【解析】

18.

试题分析:“凌波微步”此言出于曹子建《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 此言出于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句的意思是:要问此时的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 ,又如同满天飞舞的柳絮,也像是江南的梅雨,无有止期,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物体。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20.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答案】

20.(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21.(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找出描写“江山如画”的意象词,然后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如意象词“荷叶”“荷花”“木兰舟”等”;由“红妆”“翠盖”可联想到同荷花、荷叶有相似之处,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江山如画”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从上下片写作内容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结合注释可知,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由“一尊白酒寄离愁”可联想到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由“千里故人千里月”“几日到东州?”可体会出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写“江山如画”的美景,下片写哀愁思念之痛,故词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8.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5分)

答:

19.下阕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 (5分)

答:

【答案】

18.

春天来了,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诗人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只能借(赊)酒浇愁(2分)。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1分,“乐景写哀情”必有),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景象,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

19.

村民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1分)。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2分)。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对于景和情要分别分析。先描绘相关语句的景色,然后根据对全诗情感的理解分析情感(手法、情感),与景物描写相关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寓情于景,乐景反衬爱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画面的理解,结合相关诗句描写画面:景色、人物。然后概括画面的特点、意境、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