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炷:燃烧

20.“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手法。

【答案】

20.①最生动传神的字是“愁”和“怯”。(1分)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2分)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2分)

21.借景抒情。(1分)上阕写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海燕双飞去”暗示了思念游子的情绪。下阕写室内之景,香蕙残败,衣带渐宽,暗示身体消瘦,进一步渲染离愁。结尾借埋怨垂杨点明思念游子。(3分)通过写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2分)(如答拟人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此题重在炼意和炼手法,“愁”和“怯”生动形象的写出草和花的姿态,手法上运用拟人的修辞,答题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着眼全诗应该从抒情方式上回答,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描述景物、概括意境、总结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怍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19.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4分)

【答案】

19.(1)选取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修辞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2分)

20.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1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深深的相思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9.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分)

20.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答案】

19.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2分)。

20.“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3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回答时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揣摩情感时可抓住“淡、孤、寒、暮”这几个关键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揣摩首联“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可品味出离愁别绪与羁旅之愁,揣摩“残灯孤枕梦”可品味出孤寂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3.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 之情。(2分)

24.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

23.游子  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1分)

24.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分)接着以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分)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情景交融。(2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柳词中不多见。(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以及情感。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望故乡”可以看出这首词塑造了一位游子形象。“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中语句的鉴赏。解答本题要从炼字、手法、情感等方面回答。自“渐霜风”句起,“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情景交融,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被苏轼称赞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捩柂:扭转船舵。②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20.试赏析“蒲帆重”三字所表达的艺术效果。(5分)

21.词的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6分)

【答案】

20.“蒲帆重”表面上写船帆凝重,实际上是暗示远行之客心情的沉重。(2分)词人选用具体事物,不直写心情,却委婉写出离别人不愿远行的沉重心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3分)

21.①最后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②随着情感积聚的不断加深,最后两句情感表达更为浓烈,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三字写景,重点在一“重”字上。分析其艺术效果,首先要看它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手法;再次要看它表达了或抒发了什么情感;最后点出其艺术上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诗的结句往往卒章显志,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从结构上来看,既要看前面的内容,是否能将前面写景时所蕴含的情感推向高潮;又要考虑结尾的余味。从手法上看,要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或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鹧 鸪 天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è):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对比喻中本体的理解。前句“胭脂雪瘦薰沉水”结束词语是“沉水”,再前句“水花晚色静年芳”陈述的主体对象是“水花”,结合这两句就可揣摩出“夜光”的本体应为“水珠”。“醉魂”中一“魂”字根据“逐凌波梦”推测出应与人相关,再结合全词可体会出“醉魂”的本体应是赏荷陶醉之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表现手法又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解答时抓住诗句中典型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加以理解即可。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安闲、恬静这样的关键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7分)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2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2.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21.诗歌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滚滚东流的江水却不给人间洗刷旧时的深仇,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1分)。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该联含有作者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1分)。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以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2分)。

22.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2分)。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注释可知,这首诗就写于金国灭亡,即将北定中原,故可体会出作者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旧仇”在此应为北宋被金国灭亡,故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颔联由“残垒”“空负“忧”可联想到朝廷辜负了朝臣对国家的忧虑,具有讽刺意味。由“边寒战马”“波澜征船”“一举尽收”“消得几分愁”可联想到作者对胜利在望的豪情与憧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一举”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消愁”指的是宋朝被金灭亡的仇恨,所以尾联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豪情壮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pú sà 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8.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4分)

19.本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8.1)(4分)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1分),草木生机勃勃(1分),渔翁醉眠桥畔(1分)的闲适自得(1分)的图画。

19.(2)(4分)下闺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2分);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解答时结合上阕中的意象“烟雨、春分、花草”等加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描述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春日

陈子龙

雨外黄昏花外晓,催得流年,有恨何时了?燕子又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

午梦阑珊归梦杳,醒后思量,踏遍闲庭草。几度东风人意恼,深深院落芳心小。

【注】陈子龙,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曾追随南明福王,后辞归;后举兵抗清被俘殉难。

19.作者在上阕说“有恨何时了”,请简要说明“恨”的内涵。(4分)

20.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9.(4分)写出了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郁闷、愁苦;(2分)自己在朝中屡历__谨慎从事但却事业无成的烦恼、遗憾。(2分)

20.(4分)融情与景(借景抒情)。“雨外黄昏”“燕归春老”等句借景物变化烘托流年之叹;(2分) “闲庭草”“东风”“深院”等景物中寄寓自己的烦恼与忠贞。(2分)(意对即可)

【解析】

19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是个情感的题目,诗歌情感的探究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此题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催得流年”“春渐老”“几度东风”“芳心小”“归梦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照耀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回答,答出景物特征,然后回答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登大别山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

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

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28.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29.“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30.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答案】

28.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1点1分,任意3点给3分)

29.“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1分)这个“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

30.感叹时光飞逝  “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 (“恨茫茫,北云南梦”)。(1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3点给3分)

【解析】

2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特别是要注意题目的理解。本题是要答出“澄江如练,碧峰孤拥”这两句在写景上的特点,易答成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描写的特点,主要从角度、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这两方面来考虑。从描写的角度上来看,是远望,也是俯视;修辞上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试题分析:首先知道“控”这个字的意思,那就是“控制”;然后根据这个意思,把它代入原诗中去描绘诗句: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最后指出其在表情达意这方面的效果: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词作内容来说明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要抓住词作中的相关词句来阐释诗人的思想感情。“转眼春归”,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怀;“奈客里”,表达出诗人对客居在外的无奈;“登临谁共”,表达了诗人作客异乡的孤独;“踏残芳,玉鞭飞鞚”,表达出诗人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恨茫茫,北云南梦”,表现诗人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