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6.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

(6分)

【答案】

16.

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2分)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3分)

17.

不能对换。(1)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2)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3)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持取,捻弄

21.请赏析上阕的意境。(4分)

22.下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小题1】残花纷纷飘落,铺满小路。池水盈盈上涨,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营造出一幅衰败憔悴的晚春图,表现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小题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赏析时,重点抓住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意象进行解读。上阕描写了“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后者还分别用“憔悴”“啼”等带有伤感之情的词语加以修饰,最后用“无奈春归”表达了词人面对暮春残景无可奈何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直接点出具体诗句要求解读其主要表现手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的关键词是“捻”和“放”,这是两个动作,而且是对花枝的一捻一放,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一捻,把玩不已,表达了爱春、惜春之情,一放,表达了惜春伤春又无可奈何,只得放手的心情。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问题就迎刃而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8.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请简要赏析。(5分)

1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答案】

18..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19.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1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阕主要是写景,这当然就是借景抒情或者景景交融,然后根据词中什么样的景渲染什么样的情。也可以在详细些,运用“万斛”比喻愁多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中有离愁万斛”有离别故土的愁绪,“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暗含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可以看出“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根据注释可以看出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pú sà 蛮·秋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19.“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1分)

20.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21.“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9.白帝城高急暮砧

20.作者采用视觉描写写秋色和秋光,采用听觉描写写秋声,梧桐叶落,蛩吟唧唧,月色凉如水,孤灯之黯淡,突出秋景之萧索;(2分)“风露寒”前着“逼人”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融情入景,突出秋景之凄寒。(1分)

21.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起来钩翠箔”,下启“逼人风露寒”,使得前后词意勾连,结构严谨。(2分)“何处寒砧作”是“起来钩翠箔”时诗人所闻,表明孤独而有远思的人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而是有一群人,这样诗歌的意境扩大了,情感升华了,主旨深化了。(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看似是默写名句,但实际上是在考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求所想起的句子应该有相类似的意境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表现手法,注意题中的“多种手法”,有多少种就答多少种,而且分点作答,便于阅卷给分。答题步骤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情感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题目对这一句的具体分析的内容已经作了明确要求,一是怎样起到了结构上前后钩连的作用,二是怎样使词的意境扩大了。所答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两点来答,尽量减少无效的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⑦冷淡,摘胭脂浓染。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的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跟随。

20.简要赏析“念”“摘”两字。(5分)

21.词的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2分)

21.“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3分)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等几方面,一般都有炼意,此题主要是联手法,运用“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进行,此题注意注释中的“为什么跟随”这句是的解释,表达出隐居的行为实是无奈之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 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6.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17.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3分)

【答案】

16.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1分)表达了作者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2分)

17.末尾三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1分)营造了凄清悠扬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色。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中的“春素”,指洁白的梅花,这里借喻女子素洁的形体。“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作者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小题。(11分)

长相思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7.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5分)

18.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写“雨”字,却以“雨”贯串全篇,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7.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18.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解析】

试题分析:

17.“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词人的情感态度两方面思考作答。

试题分析:

18.解答该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11分)

浣溪纱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性德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5.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5分)

16.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16.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词人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解析】

试题分析:

15.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词中的关键词语,如“独自”“黄叶”“沉思往事”等传达出了词人的心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试题分析:

16.“当时”“寻常”,由此说明“现在”想来就是“不寻常”的。据此,可以判断句子的深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11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宋]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3.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5分)

14.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案】

13.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14.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

13.结合词作的主题思想可以理解“兰”“蕙”“菊”三个植物意象的共同内涵应是象征一种高尚、纯洁的人格操守。

试题分析:

14.联系全词的主题可以看出,词人借它们抒发了自己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和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11分)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在《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在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②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1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1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回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1.情感的把握要结合背景、注释及词作内容。本词上片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这一切均有渲染气氛、凸显离愁的作用。

试题分析:

1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主要写作技巧有: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和特殊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时可按描写叙述的层次逐一分析。技巧答题模式为:点明手法名称,结合诗句分析具体手法运用,最后写出手法效果。答题时关键在于结合具体句子作赏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