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20.“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21.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20.“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21.“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价格角度考虑,一般都会有炼意,此题主要是联谊和炼境,“飞透”主要突出“秋意”的凄凉,表达内心的伤感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意象的分析的题目,诗歌的意象往往有固定的意义,“雁”的固定意义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还有志向远大的意义,此题主要是前两种,成语有“哀鸿遍野”的说法,此时中的意象和此相似,体现的是一种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之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6.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
17.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分)
【答案】
【小题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小题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表现手法。此题解析“遍”字的表达效果,颔联出句写山上鹤巢遍布松树,极言其多,对句写访客稀少蓬门常闭,“遍”字与下联“稀”字形成对比,突出山居之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景与情的关系赏析诗歌的能力。写景抒情诗歌往往通过某些蕴含特定情感的意象表达某种情感。同时如果是我们熟悉的作者如本诗,还应当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作者生平简历理解诗歌。本诗后四句用含新粉“嫩竹”,落故衣“红莲”、“渡头烟火”、“采菱归”等意象默写了山林生机勃勃,山民安居乐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悠然闲适的的惬意、满足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5.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16.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5.“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1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分)
16.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要赏析古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的意义所蕴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态、所描绘的形象等方面去赏析。比如本题,“偷”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可经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从具体的诗句出发,而这首先得从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开始。在本诗中,“万事从今足”的“足”字和“老夫静处闲看”的“闲”字,最为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其中,一个“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个“闲”字,在轻快笔调之中,展现出作者的悠闲;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①兰烬:烛火的灰烬。
17.“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析。(3分)
18.诗中“闲”字值得玩味,妙在何处?(3分)
【答案】
17.更深、烛尽、光微,屏上的红蕉(美人蕉)昏暗模糊。这样的景物(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为下文寂寞难耐的思乡做了很好的铺垫。
18.答案一:“闲”字本为悠闲之意,在此表现的却是身闲心不闲。闲暇之余,寂寞难捱的思乡之情不时涌上心头。闲时而无闲情,身与心的矛盾越发突出了思恋之苦,一个“闲”字,让思乡欲罢不能。
答案二:明明对江南(家乡、恋人)思得苦,恋得深,以至于频频入梦,却偏偏以“闲”字遮掩,愈是轻描淡写的掩饰,愈是貌似不经意的真情流露,就愈浓烈地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闲”字之妙,妙在“欲盖弥彰”。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诗歌的氛围均由意象的组合所营造,也称为诗歌的意境。不同的意象营造不同的意境。而意象的特点,是营造意境的关键。本词的意象有“兰烬”、“红蕉”,这两个简单的意象意蕴丰富。一“落”字说明时间的晚,一“暗”字说明光线的昏暗。由此可得出意气氛的“孤寂、冷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炼字题应按“解词+释句+作用”的思路来答题。特别是分析词语的语境作用,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本诗为思乡之诗,而一“闲”字实为衬托,“身闲”更衬心难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持取,捻弄
21.请赏析上阕的意境。(4分)
22.下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小题1】残花纷纷飘落,铺满小路。池水盈盈上涨,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营造出一幅衰败憔悴的晚春图,表现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小题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赏析时,重点抓住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意象进行解读。上阕描写了“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后者还分别用“憔悴”“啼”等带有伤感之情的词语加以修饰,最后用“无奈春归”表达了词人面对暮春残景无可奈何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直接点出具体诗句要求解读其主要表现手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的关键词是“捻”和“放”,这是两个动作,而且是对花枝的一捻一放,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一捻,把玩不已,表达了爱春、惜春之情,一放,表达了惜春伤春又无可奈何,只得放手的心情。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问题就迎刃而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
润州作①,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6.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
(6分)
【答案】
16.
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2分)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3分)
17.
不能对换。(1)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2)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3)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8.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请简要赏析。(5分)
1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答案】
18..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19.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1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阕主要是写景,这当然就是借景抒情或者景景交融,然后根据词中什么样的景渲染什么样的情。也可以在详细些,运用“万斛”比喻愁多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中有离愁万斛”有离别故土的愁绪,“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暗含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可以看出“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根据注释可以看出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pú sà 蛮·秋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19.“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1分)
20.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21.“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9.白帝城高急暮砧
20.作者采用视觉描写写秋色和秋光,采用听觉描写写秋声,梧桐叶落,蛩吟唧唧,月色凉如水,孤灯之黯淡,突出秋景之萧索;(2分)“风露寒”前着“逼人”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融情入景,突出秋景之凄寒。(1分)
21.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起来钩翠箔”,下启“逼人风露寒”,使得前后词意勾连,结构严谨。(2分)“何处寒砧作”是“起来钩翠箔”时诗人所闻,表明孤独而有远思的人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而是有一群人,这样诗歌的意境扩大了,情感升华了,主旨深化了。(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看似是默写名句,但实际上是在考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求所想起的句子应该有相类似的意境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表现手法,注意题中的“多种手法”,有多少种就答多少种,而且分点作答,便于阅卷给分。答题步骤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情感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题目对这一句的具体分析的内容已经作了明确要求,一是怎样起到了结构上前后钩连的作用,二是怎样使词的意境扩大了。所答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两点来答,尽量减少无效的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