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①篷底睡,感谢风儿!
注:①人人:即那人。
21.开篇说“好恨这风儿”,结尾又说“感谢风儿”,请说明缘由。(3分)
22.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什么情感?(3分)
23.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4分)
【答案】
21.①主人公认为是风吹得船去如飞,让离别更快,所以“恨”。(1分)②最后又祈求风把那人吹载到我的船篷中,故曰:“感谢风儿”。(1分)③风本无情意,因人之情意而顿生情趣。(1分)
22.①上句用夸张手法埋怨分别之快,②下句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③两句借对风的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1点1分)
23.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白话入诗,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每点2分,风格特点各1分,分析各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上片再解释“恨”风的理由,风儿将船吹得飞快,将心上人吹走,却吹不展我的愁眉;下片写出了自己的憧憬,如果风儿理解同情我的孤独,将那人载回来,我会感谢风儿。这一恨一谢,完全是主人公情感的流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去如飞”说明船行之快,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借“眉不展”来写自己与心上人分别的不舍与愁苦,是侧面描写;这是作者“恨”风的原因,写出主人公不愿和心上人分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主人公对风儿言恨言谢,用最直白的的话语表达出来,通俗易懂,对风的态度完全是自己内心情感变化造成,却来怪罪于风,写得较为幽默俏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8分)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1)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13.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赏析。(4分)
【答案】
13.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不能少于4个),营造衰败、冷清的氛围(2分)
14.感情: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分)【若只答“物是人非”(1分)】
15.①用典(1分):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1分)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②对比反衬(1分):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阜盛与现在的寥落衰败、萧瑟冷清形成对比(1分),突出强调盛衰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陈与义①
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②辜负可怜枝。
【注】①陈与义:洛阳人,北宋灭亡后,1131年随高宗南奔浙江,该词即作于南渡十年之后。②刘郎:即刘禹锡,洛阳人。他曾因写桃花诗得罪政敌,被逐出京城。多年后白发苍苍再次回到京城,故地重游,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17.词中的“桃花”,既有实写的,又有虚写的,试作简要说明。(3分)
18.“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在抒情上很有特色,试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7.眼前江南的桃花是实写(1分),故乡洛阳十年前、十年后的桃花(1分)和刘禹锡笔下玄都观的桃花是虚写(1分)。
18.词人借用刘禹锡故地重游的典故(1分),抒发了白发空老、羁旅难归的感慨(1分),含蓄委婉、蕴藉深沉(1分)。(或答间接抒情,情感和效果分析恰当亦可;或答对比,情感和效果分析恰当亦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据题目 “亭下桃花盛开”可以确定江南桃花是实写,根据注释①“陈与义:洛阳人,该词即作于南渡十年之后”可以确定故乡洛阳的桃花是虚写,刘禹锡的笔下的桃花显然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很明显“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就抒情方式来说是用典抒情。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8.请具体分析 “云鸠拖雨过江皋”一句的画意美。(3分)
19.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案】
18.(1)(3分)“云鸠”云色如鸠,形象绘出乌云墨黑;(1分)“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1分)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1分)
19.(5分)示例:一个“闲”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一晌短梦后,产生了难以遣除的愁思,所以借饮茶消解这一份梦后的惘然。词人静看燕子不辞辛苦地飞飞去,衔泥筑巢,这燕子的忙与词人的静形成对比。一个“静”字,暗示的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隐隐写出了一份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表达了词人心中面对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伤感。(分析3分,情感2分,答到意思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概括出画面特点。“云鸠拖雨过江皋”,由“春信”“燕子垒新巢”可知,此句写的是春天的情景,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拖雨”,仿佛雨是被墨云拖曳而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翻滚过后接着下雨的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所选的词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眼看着就渐渐营造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个“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一个“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动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9.“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对壮志难酬的悲哀,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9.都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行为有形)的妙处,幸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愁”以人的动作,写出“愁”如影随形,无处逃避;李词运用拟物手法,赋予“愁”以物的重量,用“载不动”写出“愁”之深重。(5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辛弃疾的诗歌,了解辛弃疾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这首词是辛弃疾退居田园时写的。内容是写愁。这首词承认了因罢职退隐、壮志未成而引起的“闲愁”。“多少亲朋尽白头”写出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最后“不成人总要封侯”表示知道封侯无望,向往“得似浮云也自由”的生活。但作者的内心世界里为国之愁是无法解除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两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内容有何异同;两处诗句分别用了什么手法,手法有何异同。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从手法来看,两处诗句都是采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同的地方是,辛词用的是拟人手法,而李词用的则是拟物的手法;从内容上来说,辛词写出的是愁无处不在,李词写出的是愁的重量,有所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6.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
17.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分)
【答案】
【小题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小题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表现手法。此题解析“遍”字的表达效果,颔联出句写山上鹤巢遍布松树,极言其多,对句写访客稀少蓬门常闭,“遍”字与下联“稀”字形成对比,突出山居之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景与情的关系赏析诗歌的能力。写景抒情诗歌往往通过某些蕴含特定情感的意象表达某种情感。同时如果是我们熟悉的作者如本诗,还应当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作者生平简历理解诗歌。本诗后四句用含新粉“嫩竹”,落故衣“红莲”、“渡头烟火”、“采菱归”等意象默写了山林生机勃勃,山民安居乐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悠然闲适的的惬意、满足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5.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16.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5.“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1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分)
16.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要赏析古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的意义所蕴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态、所描绘的形象等方面去赏析。比如本题,“偷”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可经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从具体的诗句出发,而这首先得从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开始。在本诗中,“万事从今足”的“足”字和“老夫静处闲看”的“闲”字,最为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其中,一个“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个“闲”字,在轻快笔调之中,展现出作者的悠闲;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①兰烬:烛火的灰烬。
17.“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析。(3分)
18.诗中“闲”字值得玩味,妙在何处?(3分)
【答案】
17.更深、烛尽、光微,屏上的红蕉(美人蕉)昏暗模糊。这样的景物(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为下文寂寞难耐的思乡做了很好的铺垫。
18.答案一:“闲”字本为悠闲之意,在此表现的却是身闲心不闲。闲暇之余,寂寞难捱的思乡之情不时涌上心头。闲时而无闲情,身与心的矛盾越发突出了思恋之苦,一个“闲”字,让思乡欲罢不能。
答案二:明明对江南(家乡、恋人)思得苦,恋得深,以至于频频入梦,却偏偏以“闲”字遮掩,愈是轻描淡写的掩饰,愈是貌似不经意的真情流露,就愈浓烈地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闲”字之妙,妙在“欲盖弥彰”。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诗歌的氛围均由意象的组合所营造,也称为诗歌的意境。不同的意象营造不同的意境。而意象的特点,是营造意境的关键。本词的意象有“兰烬”、“红蕉”,这两个简单的意象意蕴丰富。一“落”字说明时间的晚,一“暗”字说明光线的昏暗。由此可得出意气氛的“孤寂、冷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炼字题应按“解词+释句+作用”的思路来答题。特别是分析词语的语境作用,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本诗为思乡之诗,而一“闲”字实为衬托,“身闲”更衬心难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8分)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②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9.“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4分)
20.“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4分)
【答案】
19.
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20.
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解析】
19.
试题分析: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风流子(初春)
秦观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注】绍圣元年(1094)春,时年四十六岁的秦观在由汴京被贬谪往杭州的途中创作了此首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于此词调牌下题目作《初春》。
16.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词句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5分)
17.清朝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论词句“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时说“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结合词句对此评论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6.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被贬之后复杂的内心情感:①流露出内心归隐的无奈心情;②被贬的凄凉、孤独、寂寞;③离开汴京南下时纷乱、郁闷的心情以及无限的离愁和伤心;④暗叹自己前程一片迷茫,对自己落寞的仕途悲观失望。(答出3点给5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1点给2分。)
17.词中四句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2分) 词人宦游失意,被贬南行,不得不与情人分手,但“回首西楼”之后,自是生出绵绵长恨,凸显逐客迁臣沉重难释的积怨悲怀,情也深沉,情也绵绵,打动人心。(2分)另外,四句对仗工整,文句整齐,且声律和谐,词藻华丽,给人以美感,诚所谓“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 。(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参考注释所说“时年四十六岁的秦观在由汴京被贬谪往杭州的途中创作了此首词”的写作背景,联系上阕内容分析。上阕中的“行客”显然指作者,一个“老”字,既指时间之久,也暗示心情的坏。被贬后的作者,“寸心乱”,他“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被贬的凄凉、孤独和寂寞,离开汴京南下时纷乱、郁闷的心情以及无限的离愁和伤心,全部隐含其中。答题时,应用一句话做总结,再根据诗句逐一细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结合词句对此(即黄苏的‘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评论加以赏析”,答题时要紧扣此要求,最后应归结到黄的评论上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