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17.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3分)
1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17.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通过“共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
18.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策,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应该根据诗中词语作具体分析。在此诗中,人物之“眉”十分美丽,可以“共春山争秀”;体态苗条,花如人瘦:于是可知这是一位秀丽苗条的妇女。再由诗中“(眉)可怜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等语可知,这是一位思妇,她因为思念亲人而内心充满愁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方法(诸如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然后再根据自己所长任选两种回答。每种方法都应先指出方法名称,再以具体诗句为例证明。比如在修辞方法上,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借物抒情、烘托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学科网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
9.①《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②《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惨象,以哀景衬哀情。
v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2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2.初到武昌情景,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2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1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诗歌的中结构的作用。因为“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首句,因此分析时首先应想到引起下文这一术语,然后再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根据“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一句可概括出是初到武昌,再根据“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可概括出“想象重回故乡情形”。解答类似题目要根据诗句内容仔细揣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抓住“却恐他乡胜故乡”中的“恐”就可品味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想迫切回到故乡,另一方面又担心因离乡久远知己少了,回到故乡会感到凄凉、寂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①篷底睡,感谢风儿!
注:①人人:即那人。
21.开篇说“好恨这风儿”,结尾又说“感谢风儿”,请说明缘由。(3分)
22.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什么情感?(3分)
23.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4分)
【答案】
21.①主人公认为是风吹得船去如飞,让离别更快,所以“恨”。(1分)②最后又祈求风把那人吹载到我的船篷中,故曰:“感谢风儿”。(1分)③风本无情意,因人之情意而顿生情趣。(1分)
22.①上句用夸张手法埋怨分别之快,②下句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③两句借对风的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1点1分)
23.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白话入诗,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每点2分,风格特点各1分,分析各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上片再解释“恨”风的理由,风儿将船吹得飞快,将心上人吹走,却吹不展我的愁眉;下片写出了自己的憧憬,如果风儿理解同情我的孤独,将那人载回来,我会感谢风儿。这一恨一谢,完全是主人公情感的流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去如飞”说明船行之快,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借“眉不展”来写自己与心上人分别的不舍与愁苦,是侧面描写;这是作者“恨”风的原因,写出主人公不愿和心上人分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主人公对风儿言恨言谢,用最直白的的话语表达出来,通俗易懂,对风的态度完全是自己内心情感变化造成,却来怪罪于风,写得较为幽默俏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8分)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1)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13.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赏析。(4分)
【答案】
13.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不能少于4个),营造衰败、冷清的氛围(2分)
14.感情: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分)【若只答“物是人非”(1分)】
15.①用典(1分):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1分)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②对比反衬(1分):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阜盛与现在的寥落衰败、萧瑟冷清形成对比(1分),突出强调盛衰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陈与义①
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②辜负可怜枝。
【注】①陈与义:洛阳人,北宋灭亡后,1131年随高宗南奔浙江,该词即作于南渡十年之后。②刘郎:即刘禹锡,洛阳人。他曾因写桃花诗得罪政敌,被逐出京城。多年后白发苍苍再次回到京城,故地重游,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17.词中的“桃花”,既有实写的,又有虚写的,试作简要说明。(3分)
18.“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在抒情上很有特色,试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7.眼前江南的桃花是实写(1分),故乡洛阳十年前、十年后的桃花(1分)和刘禹锡笔下玄都观的桃花是虚写(1分)。
18.词人借用刘禹锡故地重游的典故(1分),抒发了白发空老、羁旅难归的感慨(1分),含蓄委婉、蕴藉深沉(1分)。(或答间接抒情,情感和效果分析恰当亦可;或答对比,情感和效果分析恰当亦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据题目 “亭下桃花盛开”可以确定江南桃花是实写,根据注释①“陈与义:洛阳人,该词即作于南渡十年之后”可以确定故乡洛阳的桃花是虚写,刘禹锡的笔下的桃花显然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很明显“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就抒情方式来说是用典抒情。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8.请具体分析 “云鸠拖雨过江皋”一句的画意美。(3分)
19.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案】
18.(1)(3分)“云鸠”云色如鸠,形象绘出乌云墨黑;(1分)“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1分)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1分)
19.(5分)示例:一个“闲”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一晌短梦后,产生了难以遣除的愁思,所以借饮茶消解这一份梦后的惘然。词人静看燕子不辞辛苦地飞飞去,衔泥筑巢,这燕子的忙与词人的静形成对比。一个“静”字,暗示的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隐隐写出了一份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表达了词人心中面对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伤感。(分析3分,情感2分,答到意思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概括出画面特点。“云鸠拖雨过江皋”,由“春信”“燕子垒新巢”可知,此句写的是春天的情景,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拖雨”,仿佛雨是被墨云拖曳而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翻滚过后接着下雨的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所选的词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眼看着就渐渐营造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个“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一个“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动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9.“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对壮志难酬的悲哀,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9.都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行为有形)的妙处,幸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愁”以人的动作,写出“愁”如影随形,无处逃避;李词运用拟物手法,赋予“愁”以物的重量,用“载不动”写出“愁”之深重。(5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辛弃疾的诗歌,了解辛弃疾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这首词是辛弃疾退居田园时写的。内容是写愁。这首词承认了因罢职退隐、壮志未成而引起的“闲愁”。“多少亲朋尽白头”写出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最后“不成人总要封侯”表示知道封侯无望,向往“得似浮云也自由”的生活。但作者的内心世界里为国之愁是无法解除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两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内容有何异同;两处诗句分别用了什么手法,手法有何异同。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从手法来看,两处诗句都是采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同的地方是,辛词用的是拟人手法,而李词用的则是拟物的手法;从内容上来说,辛词写出的是愁无处不在,李词写出的是愁的重量,有所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6.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
17.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分)
【答案】
【小题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小题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表现手法。此题解析“遍”字的表达效果,颔联出句写山上鹤巢遍布松树,极言其多,对句写访客稀少蓬门常闭,“遍”字与下联“稀”字形成对比,突出山居之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景与情的关系赏析诗歌的能力。写景抒情诗歌往往通过某些蕴含特定情感的意象表达某种情感。同时如果是我们熟悉的作者如本诗,还应当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作者生平简历理解诗歌。本诗后四句用含新粉“嫩竹”,落故衣“红莲”、“渡头烟火”、“采菱归”等意象默写了山林生机勃勃,山民安居乐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悠然闲适的的惬意、满足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