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2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2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2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22.代指达官贵人。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定向翻译,列出意象,用二字格或四字格概括出景象的特质。作用一是点出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是奠定情感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簪缨”用了借代手法,指达官贵人,但可以不说术语。结合注解不难答出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2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
答:
24.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答:
2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4.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 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3.试题分析: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辘辘车声如水去”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试题分析:可先回想抒情方式有哪几种,然后再来看词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各写些什么内容来判定。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可见半部分是借景抒情,下半部分是直抒胸臆。“月照孤村三两家”这是写景,问抒情方式,显见是借景抒情,这一句描绘出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万结愁肠无昼夜”则是直接写出了词人的情感,因而是直抒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浣溪沙
贺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1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分析。(4分)
19.词的下片仍然写景,但景中有情。试简要分析其中的情。(4分)
1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初春庭院晚景图。杨柳初黄表明是初春时节,霞光消隐、暮鸦归巢是傍晚时分的景致,“楼角”暗示作者观察的是一户小院人家。(4分)
19.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景中有情。“笑捻粉香归洞户”中的“笑”字衬托出少女的惬意之情,“捻”写出少女对梅花爱不释手、用心玩赏的心态。接下来两句写少女回到房中,想到自己形单影只,又见窗外东风吹起送来寒意,因而内心更觉“寒”。诗人正是借助这些景物来揭示独处深闺少女内心的隐微活动,寄托对少女的同情之心。(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片写户外之景。“楼角处销一缕霞”句,不写高楼全貌,只取一角,具有“动人春色不须多”之效。“处销”言时间上有个变化过程。“淡淡杨柳暗栖鸦”中“淡淡杨柳”交代出初春季节,“暗”字言藏之深,给人以清幽之感。更美的是“玉人和月摘梅花”句,玉人、月夜、梅花三者本身都是美的,现在组合到一起,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超凡脱俗的画面,该是何等美景啊!至此作者喜爱之情不言自明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为描述美人折梅、护梅寄情之作。全词只用42个字,勾画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寄托了对怀春少女的无限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注】,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17.词的上阕情景交融,清新活泼,请简要赏析。(4分)
18.词的下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2分)
17.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2分)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2分)
18.通过刻画人物的“笑”,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或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农家少女形象。)(2分)(特点、身份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17.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3分)
1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17.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通过“共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
18.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策,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应该根据诗中词语作具体分析。在此诗中,人物之“眉”十分美丽,可以“共春山争秀”;体态苗条,花如人瘦:于是可知这是一位秀丽苗条的妇女。再由诗中“(眉)可怜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等语可知,这是一位思妇,她因为思念亲人而内心充满愁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方法(诸如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然后再根据自己所长任选两种回答。每种方法都应先指出方法名称,再以具体诗句为例证明。比如在修辞方法上,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借物抒情、烘托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学科网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
9.①《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②《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惨象,以哀景衬哀情。
v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2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2.初到武昌情景,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2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1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诗歌的中结构的作用。因为“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首句,因此分析时首先应想到引起下文这一术语,然后再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根据“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一句可概括出是初到武昌,再根据“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可概括出“想象重回故乡情形”。解答类似题目要根据诗句内容仔细揣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抓住“却恐他乡胜故乡”中的“恐”就可品味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想迫切回到故乡,另一方面又担心因离乡久远知己少了,回到故乡会感到凄凉、寂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①篷底睡,感谢风儿!
注:①人人:即那人。
21.开篇说“好恨这风儿”,结尾又说“感谢风儿”,请说明缘由。(3分)
22.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什么情感?(3分)
23.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4分)
【答案】
21.①主人公认为是风吹得船去如飞,让离别更快,所以“恨”。(1分)②最后又祈求风把那人吹载到我的船篷中,故曰:“感谢风儿”。(1分)③风本无情意,因人之情意而顿生情趣。(1分)
22.①上句用夸张手法埋怨分别之快,②下句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③两句借对风的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1点1分)
23.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白话入诗,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每点2分,风格特点各1分,分析各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上片再解释“恨”风的理由,风儿将船吹得飞快,将心上人吹走,却吹不展我的愁眉;下片写出了自己的憧憬,如果风儿理解同情我的孤独,将那人载回来,我会感谢风儿。这一恨一谢,完全是主人公情感的流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去如飞”说明船行之快,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借“眉不展”来写自己与心上人分别的不舍与愁苦,是侧面描写;这是作者“恨”风的原因,写出主人公不愿和心上人分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主人公对风儿言恨言谢,用最直白的的话语表达出来,通俗易懂,对风的态度完全是自己内心情感变化造成,却来怪罪于风,写得较为幽默俏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