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
21.这首词的上阕运用 修辞描写出了 的环境特点。(2分)
22.简要分析这首词下阕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感情。(5分)
21.(2分)比喻或拟人,清幽
22.(5分)
(1)写作手法:①结构上采用总分方式(1分),先总写“闲来活计未全疏”,再分写以下四小句代表性的田园生活之事(1分);
②描写上虚实相结合(1分),先实写“月下打渔”等实际生活情景,后虚写想像中唤王维起来画倦游图的情景(1分)。
【评分说明:写作手法的分析如有不同答案,视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2)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与世无争、自给自足、自由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享受/喜爱之情(1分)。或: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仕途纷争,安享归隐之乐的思想感情(1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享受、归隐或它们的近义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8.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
9.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8. 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2分),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之情。“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2)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叶凋零,一片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受了失伴之痛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注】 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 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v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2)比喻。以“飞梭掷”喻梦中迷离幻象、眼前庐山清景,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而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