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玉案·宿乌龙江①
(清)纳兰性德
东风卷地飘榆荚,才过了、连天雪。料得香闺香正彻。那知此夜,乌龙江畔,独对初三月。
多情不是偏多别,别离只为多情设。蝶梦百花花梦蝶。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夏随康熙出巡所作。乌龙江,即松花江。
(1)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2)此词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1)①远离故乡、亲人的孤独感。词人远离故乡,身处飞雪连天的乌龙江畔,独对一轮冷月,内心感到寂寞孤独。
②对亲人(妻子、爱人)的思念、对离别的感伤。“料得香闺香正彻”,词人想象家乡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妻子的房间定然花团锦簇,芳香四溢,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
③对亲人团聚的期盼。词人盼望着回去相见的那一天,和亲人在西窗剪烛,细说今日的离别之苦。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2)①空间上的对比:将乌龙江畔的连天雪与家乡闺房的温暖、熏香四溢进行对比,突出处境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爱人)的思念。
②时间上的对比(反衬):通过想象未来团聚时“剪烛西窗、细把而今说”的温馨情景,反衬出“而今”的孤独、别离的痛苦、对亲人的思念、对相逢的渴盼。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伊州歌
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时数附书。
(1)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2) 请赏析“清风明月”的妙处。(4分)
这首诗刻画的是一位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思妇形象。(2分)
1“清风明月”有清冷的意味,渲染出清远幽静、孤独寂寞的氛围。(2分) 2“清风明月”又是清丽之景,烘托出人美、情美。(2分)3以乐景衬哀情,用清风明月、良辰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相思之苦。(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给满分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⑴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 ▲
⑵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4分)
▲ ▲
⑴(4分)上片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
头来去云”暗含作者漂泊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意境概括,1分;简要分析,3分。)
⑵(4分)对比、用典。描绘了一个少年时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今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手法,2分;形象概述,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①,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②波底月!
注释:①“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②“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4分)
(1)答案要点:①修辞:比拟或拟人 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2)答案要点:①“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答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即可)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答出 2点即可得满分)
(3)答案要点: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从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14题。(6分)
天门谣
贺铸
牛渚天门①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 ①牛渚天门: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②新阿滥:笛子曲。《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13.“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上描绘牛渚之险。《蜀道难》中与这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2分)
14.有人评说这首词的下阕“月下长江写得绝妙”,请简要赏析下阕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13. (2分)空间、时间(1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1分)
14. (4分)写夜景,又通过声音来写景。(特点2分)在绝壁之上,悠扬悦耳的曲子回荡在夜空中, 应和着呼呼风声,又从西州城方向传来历历可数的打点声,正是这些声音,共同组成了大江边高山上空旷寂静优美的境界。(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
21.这首词的上阕运用 修辞描写出了 的环境特点。(2分)
22.简要分析这首词下阕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感情。(5分)
21.(2分)比喻或拟人,清幽
22.(5分)
(1)写作手法:①结构上采用总分方式(1分),先总写“闲来活计未全疏”,再分写以下四小句代表性的田园生活之事(1分);
②描写上虚实相结合(1分),先实写“月下打渔”等实际生活情景,后虚写想像中唤王维起来画倦游图的情景(1分)。
【评分说明:写作手法的分析如有不同答案,视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2)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与世无争、自给自足、自由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享受/喜爱之情(1分)。或: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仕途纷争,安享归隐之乐的思想感情(1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享受、归隐或它们的近义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8.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
9.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8. 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2分),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