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西江月
苏 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答: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答:
(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任意三点得3分)
(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2分)
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5分)
答:
(1)【答案】上片即景抒情(1分)。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 2分)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2分
【解析】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答案】(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也烘托了热闹的春游气氛。(2分)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分析诗歌中用词的妙处,通常从修辞手法、内容、效果三个角度来回答。
(2)【答案】(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人物本身言语行为入手分析,“白发”说明词人年龄已高,“戴花”虽与词人年龄似不大相称,恰好表现了词人的个性特征。“催”“频”等词写出了开怀畅饮的欢乐,由此可想象到词人当时的高兴情形。
诗歌鉴赏: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此词应是康熙七年(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②酸风: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③豫让桥: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1)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2分)
(2)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3分)
答:
(3)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3分)
答:
(1)【答案】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从下阕中“荆高”“燕赵悲歌”“易水”等词可看出。
(2)【答案】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共3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冷并刀”写出了秋色的冷峻和天气的寒冷,“卷”突出了秋风的力量和气势。这种借景造势的手法目的是为后文写人铺垫。
(3)【答案】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共3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应明确此句所写的内容,从“寒易水”可知,所忆为史上的“易水送别”之悲壮事。其次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者应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诗歌鉴赏:
词人与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词人心底的慷慨苍凉随着酸风疾漩而出,与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奏响激扬劲健的旋律,令人数百年以下读之,犹觉其生气虎虎,闪现于字里行间。“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
作者通过上阕对秋景的描写和少年骑马射雕的英姿描写,引出对三河一带历史人物的追忆。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几位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作者于漂泊中途径邢州,不由的想起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感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__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答:
(1)【答案】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什么效果。
(2)【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彭孙遹说得好,“‘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1)上片用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
(2)本词体现出的作者心情是矛盾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
(1)【答案】上片用“秋空”“江渚”“漠漠孤云”“雁声”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先写视觉所见的“秋空”“江渚”“漠漠孤云”,接着写听觉,并由“雁声”引出作者的联想
【解析】本题两个要求。(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找出意象不难体悟出其中“清冷”与“开阔”之意境。(2)对艺术特点的鉴赏,可从三个方面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本题从表达方式中的写景角度分析。
(2)下片前两句说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去担当大任,后两句又说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实际上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所以前两句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后两句也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体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可从意象、意境、形象入手分析。应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来体会。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默与冷清。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化用了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壮心空万里,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
过片时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最高文武官吏。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这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那么他真的会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壮志、他真的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吗?不!这只不过是诗人愤激的反语罢了。“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所以最后出现一个江南水乡的图景。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但其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4分)
答: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1分)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读懂词意的基础上,抓住词中直接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如上片写春光流逝之景,表达伤春之叹;下片“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几句直抒胸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2)寓情于景,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转眼就将是红衰翠减,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之情;对比,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突出对家乡与家人的深情与爱重;直抒胸臆,用“有个人憔悴”直接表达了春日远去,时光流逝,青春年华不在的伤感之情,“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三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属于典型的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下片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是直抒胸臆;下片的长安买花与家乡的桃李形成了对比。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乡词。上片写赏花伤春。“一年”二句交待“春事”已过三分之二,“绿喑红嫣”,讲暮春尚余可心乐事之景,暗寓了“夕阳无限好”之意。“绿杨”二句以镜头推进的方式,穿庭院,开帘幕,再映出一个憔悴之人。是谁呢?联系下片“相思难表”来看,显然是词人的爱妻。这几句是词人赏花伤春而联想到如花爱妻的红颜憔悴,遂引发下片之怀人思归。“买花”二句,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显示出对家乡爱妻的深情与爱重。“不枉”句,讲不要错怪春风吹落了感伤的泪水,词人没有像一些词家怨天尤物,责备春风惹恨,花草添愁,而是朴厚、坦诚地讲:“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最后词人表示而今唯有归返家乡最好,趁桃李芳华,享受团圆美满,以慰藉孤独、寂寞,流露出对仕途迁延的厌倦。全词语言浑成,感情真挚,情思由近及远,构思新巧。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玉案·宿乌龙江①
(清)纳兰性德
东风卷地飘榆荚,才过了、连天雪。料得香闺香正彻。那知此夜,乌龙江畔,独对初三月。
多情不是偏多别,别离只为多情设。蝶梦百花花梦蝶。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夏随康熙出巡所作。乌龙江,即松花江。
(1)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2)此词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1)①远离故乡、亲人的孤独感。词人远离故乡,身处飞雪连天的乌龙江畔,独对一轮冷月,内心感到寂寞孤独。
②对亲人(妻子、爱人)的思念、对离别的感伤。“料得香闺香正彻”,词人想象家乡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妻子的房间定然花团锦簇,芳香四溢,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
③对亲人团聚的期盼。词人盼望着回去相见的那一天,和亲人在西窗剪烛,细说今日的离别之苦。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2)①空间上的对比:将乌龙江畔的连天雪与家乡闺房的温暖、熏香四溢进行对比,突出处境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爱人)的思念。
②时间上的对比(反衬):通过想象未来团聚时“剪烛西窗、细把而今说”的温馨情景,反衬出“而今”的孤独、别离的痛苦、对亲人的思念、对相逢的渴盼。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伊州歌
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时数附书。
(1)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2) 请赏析“清风明月”的妙处。(4分)
这首诗刻画的是一位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思妇形象。(2分)
1“清风明月”有清冷的意味,渲染出清远幽静、孤独寂寞的氛围。(2分) 2“清风明月”又是清丽之景,烘托出人美、情美。(2分)3以乐景衬哀情,用清风明月、良辰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相思之苦。(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给满分4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