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

郑 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 骭(ɡ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颔联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从语意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2分,意思对即可)“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还不如凫鹜胖),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3分,能答出“符合诗意”1分,解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2分)

9.答案: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4分。答出“反衬”“对比”等给1分,分析1分;答出“羡慕鸟、人不如鸟”等给1分;答出“批判性”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瑞鹤仙[]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注] 此词写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时,表达了作者晚年深沉的忧患之感。

8.上片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寓着什么感情?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片“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和表达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上片前六句中描绘的意象,并分析各意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将各意象组合成一幅图景。解答第二问,一要注意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其忧愁的感情基调;二要分析六句所绘图景的特征,从而挖掘出其寄寓的感情。

答案:前六句描写的是:孤城落日,斜阳衔山,郊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2分)。“客去”句既描摹景象,也传达心情,行人离去,若有所失,作者感到悄然,觉得心里空荡荡的(2分)。作者通过这一图景的描绘,抒发了惜别之情(2分)。

9.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提问的两个角度,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针对第一个角度,分析句子所处的位置,可得出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第二个角度,要先概括出本词的主旨,再分析这句话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答案:“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残醉”前承上片的“重解绣鞍,缓引春酌”和下片的“醒眠朱阁”(1分),同时开启下文,引出对春光的观赏(1分),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1分),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连接上(1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pú sà 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8.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比喻1分,解释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2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1分)

9.答案: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1分)词人借助梨花、新月、惊乌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分析2分)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情感2分,答出一种情感1分)

诗歌鉴赏: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女子对远行的情郎的思念之情。上阕开头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谊,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两句构成鲜明的对比,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接着写女子向远处张望情郎而无果,只见到远处山上漂浮的云朵。下阕具体描述了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但又被深夜惊乌的叫声唤醒。词人借助梨花、新月、惊乌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词人巧妙地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8.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2分),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1分),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2分)。

9.答案: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答对一点,包含手法和分析,可得3分,答对任两点可得满分)

诗歌鉴赏:上片回忆,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蔓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贬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末句写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觉惆怅。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昭君怨 梅花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9.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4分)

20.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4分)

19.梅花出类拔俗,不同凡花,它虽春未到却独自凌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4分)

20.运用了对比手法 。下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对比,表明不论把梅栽在那里,它都不改初衷,突出了梅花纯洁傲岸、“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象特征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春未”“雪”“香异”,主要从盛开的时节、颜色、气味写梅花的超凡脱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起兴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答题时答出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15.“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16.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15.“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16.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侧面:(1)对比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正衬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正面1分,侧面4分,侧面答出两点给4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几个方面考虑,一般都要有炼意,即表情达意,写景的一般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用两个形容词来描写初尝新橘的感受,进而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描写的手法题目,描写有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注意着眼点和顺序,此题主要从形、色、味的角度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2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

2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2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每点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首先脑海中要有这些印象: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常见的有:①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②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③描写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象征、抑扬、白描、工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联想与想象、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⑤结构形式: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此题要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5、饯行惜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此题结合诗句内容,容易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阮郎归 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7.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18.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7.

“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

18.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堂前的梅影在月下疏密动摇散发淡淡幽香。春风带着何种心思越过墙垣将这香气带到意中人的院中,可惜他却不解风情。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似有似无,同时让人魂牵梦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pú sà 蛮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9.词的下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4分)

20.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3分)

19.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江山好像在等待着我投入她的怀抱,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蕴。②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此意陶潜解”,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③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最后两句,一问一答,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承接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飘逸而含蓄。[手法2分,分析2分。答对一种手法及其分析即可。]

20.该词上片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下片运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归隐的意趣,寄寓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江山如有待”,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方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