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朝中措 黄公度

幽香冷艳缀疏枝。横影卧霜溪。清楚浑如南郭,孤高胜似东篱。

岁寒风味,黄花尽处,密雪飞时。不比三春桃李,芳菲急在人知。

注释: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状元。清楚:清高淡泊。南郭:指《庄子》中的人物南郭子綦。东篱:指菊花。芳菲:芳香美丽。

21.这是一首咏梅词,词的上阕写了梅花哪些方面的特色?(3分)

22.分析这首词下阕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21.写了梅花的幽雅的香味,耐寒艳丽的色彩,疏朗的枝条,横斜的清影,以及清高淡泊、孤独高傲的特色。 

22.“岁寒风味,黄花尽处,密雪飞时”三句,运用排比手法,表现梅花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气寒冷,大雪飞舞;“不比三春桃李,芳菲急在人知”两句,运用对比、拟人手法,写出梅花不像桃李花在春天开放,急于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芳香美丽,表现梅花不惧寒冷、甘于寂寞、特立高洁的品性。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可综合分析词的上阕,逐句找出梅花的特点。“幽香”写出了香味幽雅;“冷艳”“卧霜溪”,写出梅花的耐寒、艳丽;“疏枝”“横影”,写出梅花枝条和影子;“孤高胜似东篱”写出梅花的清高淡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考生在解答时一般要先总述,后分析,即,先点明本词下阕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言之成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24.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2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 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 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2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24.香山居士

25.B

26.“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做本题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记忆积累,不写错别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描绘清晨兴旺之景”有误。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通过对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审题可知重点在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在这句话中,“细微处”是动作,“生活情趣”是作者的感受。“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新脱去冬衣是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以动作暗示了季节更替;“新脱冬衣”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前后照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是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②“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9.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4分)

20.请概括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4分)

19.(4分)①以戎葵的向阳特性比喻作者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2分)②赋予戎葵“凝笑”的表情,变无情为有情,以此映衬作者自己豪迈旷达的情怀。(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①对身世漂泊、事业无成的感慨。

20.无人理解的凄凉。③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感。④对屈原的缅怀。(每点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解答时需先解释意象含义,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戎葵凝笑墙东”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联系作者生平及此词的创作背景来分析。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9.请简要分析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的丰富含义。(4分)

20.结尾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9.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2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0.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达了自己的__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词中句子的丰富含义,要联系写作背景、作者身世,结合词下注释,翻译此句话的含义即可。要想象到当时背景下,作者不可能敢于明写对统治者的不满,只能是写的含蓄些,所以,应从明暗两方面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词的意境,要联系词中的意象是什么色彩的,本词中,“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都是比较凄冷的,分析时注意即可;第二问回答,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思乡怀人的感情,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化用的典故出自教材哪一篇文章?作者是谁?(2分)

(2)梁启超评此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你是什么看法?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小题1】《逍遥游》    庄子(各1分)

【小题2】词的上片选取天、云、雾、星河、千帆等壮阔的景象构成一幅壮丽辽阔海天图卷,境界开阔大气。(2分)词的下片想象奇特,虚实结合,大胆想象出助鹏抟九天的风力,把自己的小舟吹到三山仙境。(2分)词中展现了诗人豪迈的精神气度,词风气度恢宏、格调雄奇,显示出典型的豪放派风格。(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较为简单,关键是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九万里风鹏正举“这一句学生并不陌生,因为是课内篇目,很容易作出判断。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其实就是分析写作风格,学生一般都能熟知苏辛词风为豪放派,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结合词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和“九万里风鹏正举”两句不难作出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k.s.5.u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①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4分)

5.(1)(4分)比喻。(1分)用“花不尽”“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无穷”, 

            (2分)折射出离别的悲苦之情。(1分)

   (2)(4分)“何处不相逢”,着眼于当前“离愁别绪”,以今后还可能重逢相安慰;(2分)“劝君看取利名场”,着眼于“人生历程”,用古今名利如梦成空的道理相劝戒。(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贺圣朝·留别

(宋)清 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

郑 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 骭(ɡ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颔联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从语意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2分,意思对即可)“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还不如凫鹜胖),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3分,能答出“符合诗意”1分,解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2分)

9.答案: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4分。答出“反衬”“对比”等给1分,分析1分;答出“羡慕鸟、人不如鸟”等给1分;答出“批判性”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