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wǎn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6.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5分)
答:
17.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
16.
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3分)
17.
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2分)“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正是作者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之后心情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处境。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__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抗战主张。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痛。接下来“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其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这显然是催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鉴赏(8分)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20.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2分)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
事物?(2分)
2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0.“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4分)
21.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从前文看所写之物不是梨花,不是杏花,有白有红。再结合“武陵”这一典故,可知,所写之的为桃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__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19.“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19.
“邀”邀请,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是诗人邀来同眠似的,充分写出来诗人夜泊沙渚、望月怀人、倍感思家的孤寂之情。(5分)
20.
情感:思家之情和__之痛。(1)融情与景(借景抒情)。诗歌的前六句通过描写“日暮”之景,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怅惘之情。(2)直抒胸臆。诗歌的后两句直言诗人的“离怀”和想家的孤寂情怀,再听到“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更令人难堪,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寄寓__之痛。(6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29.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30.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
29.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1分)。
30.“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1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1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先结合诗句找出意象,罗列意象,再用二字格或四字格概括意境。词中意象依次是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明显是孤单、凄凉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情景关系,通过景中的意象、感情词语可以推出感情,“离亭西去”“回头”“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飘蓬”包含着羁旅之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①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20.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21.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湘江”、“斑竹”和“鹧鸪”,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5分)
20.(6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加分析)(3分)李涉诗主要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加分析)(3分)
21.(5分)起兴。(1分)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怀念情郎的愁怀。(2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可先从诗歌中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可先由人物形象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二诗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李益诗是一位少女形象,表达的是其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李涉诗是一位游子形象,表达的是羁旅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传统诗歌一般都使用赋、比、兴,这两道诗都用湘江斑竹等事物引起所咏之情。答题时,要结合着“湘江”、“斑竹”和“鹧鸪”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 炎①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20.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1.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6分)
20.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3分)
21.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叠字、设问、拟人,“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20.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2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0.这首诗描述了在一个春日晴朗、时日变长、花开烂漫的时节,诗人春睡梦美,过着悠闲的居官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清闲、轻松又快乐的外任生活的喜爱。
21.对比。首联“众喧”与“独静”对比;颈联“忧”与“乐”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追求。
【解析】
20.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能力的试题,答题时要根据诗中词语分析。题目中“独居”二字点明了作者的生活状况;“春日”二字点明了时间。首联写出了作者对“独静”生活的喜爱;颔联中“花烂漫”“睡美”等词写出了作者的悠闲生活。颈联写偶然得闲、忙中偷乐的趣味;尾联写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舍。总结以上内容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艺术手法”一语,根据诗中词语作答。首联便用了“众喧”和“独静”的对比,颈联又用“忧”与“乐”对比。最后还要答出这样写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龙吟·春恨 陈亮①
闹花②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③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④,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⑤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①陈亮(1143-1194)浙江永康人,南宋义士,哲学家、词人。其人才气超逸,好谈古今用兵,关心国家大事,正逢南宋偏安初期,则竟其一生呼吁北伐,终不得重用,在意料之外高中状元之时却命陨黄泉。②闹花:形容百花盛开。③迟日:春日昼长,故曰“迟日”。④斗草:古代一种游戏。⑤罗绶:罗带。
20.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本词:“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请结合全词分析。(5分)
21.阅读全词,分析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20.上阕写春光烂漫,又作转折,说春色如此美妙,却无人欣赏。下阕开头既已点明全词的“念远”主旨,接下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又回到眼前,烟月迷离,子规声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几多离愁。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情愫,体现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及其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的愤激之情。(言近2分,旨远3分。)
21.【借景抒情、反衬、乐景衬哀情】上片描写盛开的花丛深处,耸立着高楼,东风从半卷的画帘吹入,令人觉得分外柔软。春天已经回来,苍翠镀上阡陌,平莎长得娇嫩,垂杨轻轻地飘荡着金线。春日迟迟地催开百花,云烟淡淡地搁住新雨,刚刚感到微寒,忽又稍微和暖的姹紫嫣红、百花竞妍的喧闹的春景反衬词人孤立无助的处境和压抑的心境。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怅,添人愁绪,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虚实结合】实写:上片写春光烂漫的热闹之景,下片写烟月迷离,子规声咽的凄清之景。虚写:下片“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虚实相济。突出主旨。(答出两种以上。技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必须先明白题干中“宗留守大呼渡河”的意思就是对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的愤激之情,然后再根据诗句内容作答。本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阕写春光烂漫,却无人欣赏。下阕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情愫,体现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熟悉一些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术语,然后根据诗歌内容作答。本诗描写了景色,故可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方面分析;本诗写的是春景,抒的却是愤激之情,故可从“反衬、以乐景抒哀情”等方面分析;本诗有眼前实景,也有回忆中的虚景,故可从“虚实结合”方面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6.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17.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6分)
16.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两点即可)
17.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长期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孤身一人,故地重游,再见荷花时即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应先点明诗歌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开篇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远近结合。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视听结合。“怨”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首先答出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朝中措 黄公度
幽香冷艳缀疏枝。横影卧霜溪。清楚浑如南郭,孤高胜似东篱。
岁寒风味,黄花尽处,密雪飞时。不比三春桃李,芳菲急在人知。
注释: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状元。清楚:清高淡泊。南郭:指《庄子》中的人物南郭子綦。东篱:指菊花。芳菲:芳香美丽。
21.这是一首咏梅词,词的上阕写了梅花哪些方面的特色?(3分)
22.分析这首词下阕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21.写了梅花的幽雅的香味,耐寒艳丽的色彩,疏朗的枝条,横斜的清影,以及清高淡泊、孤独高傲的特色。
22.“岁寒风味,黄花尽处,密雪飞时”三句,运用排比手法,表现梅花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气寒冷,大雪飞舞;“不比三春桃李,芳菲急在人知”两句,运用对比、拟人手法,写出梅花不像桃李花在春天开放,急于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芳香美丽,表现梅花不惧寒冷、甘于寂寞、特立高洁的品性。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可综合分析词的上阕,逐句找出梅花的特点。“幽香”写出了香味幽雅;“冷艳”“卧霜溪”,写出梅花的耐寒、艳丽;“疏枝”“横影”,写出梅花枝条和影子;“孤高胜似东篱”写出梅花的清高淡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考生在解答时一般要先总述,后分析,即,先点明本词下阕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言之成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