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9.“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0.“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9.借代,反问

20.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明丽景色反衬出秦淮河的荒凉衰败,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直接写出其荒凉。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②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传》云:“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俗耳针砭,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诗肠鼓吹,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15.有人说“闲”字统率全词,试简析词作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3分)

16.简述“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所表达的感情。(3分)

17.“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15.通篇围绕“闲”展开,从居住环境(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穿着服饰(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日常生活(黄鹂三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等方面描写了诗人的闲居生活。

16.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17.设问。作用: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词人从哪些方面分析“闲”情,需注意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诗句来,比如,“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等三句便可归纳出答案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比如,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本诗联系相关背景,以及诗后注释,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很简单,可直接做答;第二问,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黄鹂三两声能够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但也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同时,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招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20.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1.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20.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形象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本词中“雁”为传书的信使,可见词人不是在家思念漂泊在外的亲人,就是自己在外漂泊。再从“一程烟草一程愁”可见,词人自己在外漂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中表现得很具体,比如“情思乱,梦魂浮”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句首先要知道这是作者的想像妻子思念词人,盼望词人归家的情状,从而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如何看得出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徙倚斜阳”这是对闺中女子的细节描写,所以不是写词人自己。因此是想像之景。二、结合杜甫的《望月》来理解古代诗人反写的手法。反写(也称对写)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使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②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传》云:“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俗耳针砭,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诗肠鼓吹,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15.有人说“闲”字统率全词,试简析词作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3分)

16.简述“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所表达的感情。(3分)

17.“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15.通篇围绕“闲”展开,从居住环境(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穿着服饰(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日常生活(黄鹂三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等方面描写了诗人的闲居生活。

16.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17.设问。作用: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

【解析】

15.

试题分析:开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即使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的设问,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顒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完成小题。(7分)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6.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C.下阕写杜牧俊赏,才华横溢,旨在表达作者对杜牧由衷的敬佩。

D.本词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

2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6.C

27.

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1分)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C作者写杜枚是为了反衬扬州今日的残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5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释:①庾郎:庾信。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②率地春袍: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20.这首词“翠色和烟老”中的“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2分)

21.宋代沈义父在其所著《乐府指迷》中曾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借咏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0.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抒发了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2分)

21.

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的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而路人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全词结尾处的“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张的佳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wǎn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6.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5分)

答:

17.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

16.

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3分)

17.

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2分)“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正是作者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之后心情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处境。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__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抗战主张。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痛。接下来“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其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这显然是催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鉴赏(8分)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20.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2分)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

事物?(2分)

2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0.“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4分)

21.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从前文看所写之物不是梨花,不是杏花,有白有红。再结合“武陵”这一典故,可知,所写之的为桃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__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19.“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19.

“邀”邀请,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是诗人邀来同眠似的,充分写出来诗人夜泊沙渚、望月怀人、倍感思家的孤寂之情。(5分)

20.

情感:思家之情和__之痛。(1)融情与景(借景抒情)。诗歌的前六句通过描写“日暮”之景,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怅惘之情。(2)直抒胸臆。诗歌的后两句直言诗人的“离怀”和想家的孤寂情怀,再听到“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更令人难堪,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寄寓__之痛。(6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