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鉴,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押往建康(今南京)路途中,见南下避兵者无数,有感而写。
17.上阕“堪恨西风催世换”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18.下阕“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7.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18.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__之痛和流离之苦。
【解析】
17.
试题分析:“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要答出明义,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义,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情景关系,首先结合意象“无数雁”“ 明月”“ 芦花”,总结出意境,要答出关键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再结合以哀景写哀情答出情感,__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过尽征鸿来尽燕”中“尽”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
(2)①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1分)②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1分)
(3)运用了寓情于景(答以景作结、虚写或想象也可)的手法。(2分)词人设想,他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篷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心境凄凉;(1分)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1分)
赏析
赵长卿是宋朝宗室,有词集《惜香乐府》,按春、夏、秋、冬四季,编为六卷,体例如同《草堂诗余》,为词家所稀有。这首词被编在“春景”一项内,近人俞陛云称它是“《惜香集》中和雅之音”(《宋词选释》),细审其声情,颇觉所言非虚。
词中写的是乡思。“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
有的人苟安一隅,整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忘故国,时时通过他们的诗词抒发怀念故国的感情,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这首词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有景下写成的。上阕写念家,起首二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似乎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它身上不仅具有传统的捎信使者的特征,而且简直就是战乱年头流亡者的形象。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写一群孤雁,饥渴劳累,令仃凄惨,其中体现着作者南渡以后流离失所的苦楚。李清照《声声慢》也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则与此词表达了同样的心情。他们之所以把感情寄托在鸿雁身上,是因为自己的遭遇同鸿雁相似。
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此词云“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国消息茫然”,就带有这样的思想因素,它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倾吐而出,犹如弹丸脱手,自然流畅,精圆迅速,深深地击中读者的心灵。
至第二句便作一顿挫,把起句的迅发之势稍稍收束,使之沉入人们的心底。细玩词意,词人望征鸣,看归燕,可能经历了好长时间。他可能从它们初来时就开始望,不知有多少次片鸿经过,梁燕归来,但词中却把这个长长的过程略去,仅是截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的抒写。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然四顾。……词笔至此,可称绝妙。第三句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让人想到宋玉《九辩》中的辞句:“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竟然一个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是他们同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置广大离乡背井的人民于不顾。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有谁来体谅象赵长卿这样的贵族子弟?寥寥七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四、五两句,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就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是一实一虚。吴可《藏海诗话》:“却扫体,前一句说景,”这里也是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因而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值得提出的是“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过片二句情略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下面“别来”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
这种感情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极为矛盾、复杂的。南宋定都临安,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物质上已相当丰裕,生活上也相对地安定下来。
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他的处境自然较好,何况在这里还有许多南下的亲朋友好友,因而临别之时他又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它使读者想起贺铸《横塘路》词中吟愁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然也不尽相同。贺词重在闲愁,赵词重在离情。“短篷南浦雨”,词境似韦庄《pú sà 蛮》的“画船听雨眠”,更似蒋捷《虞美人》词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南浦乃虚指,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是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让你去体会,去品味。这就叫做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维扬怀古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第一句,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8、曲中的“寒”字用得传神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曲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8、一个“寒”字既写出了玉箫曲调的悲凉,(2分)也形象写出了作者闻听箫声后的悲凉心情(3分)。
9、对比(虚实结合),今日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实),与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虚)进行对比。(3分)抒发了对维扬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②。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是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②“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4分)
答:
(2)请概括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4分)
答:
(1)(4分)①以戎葵的向阳特性比喻作者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2分)②赋予戎葵“凝笑”的表情,变无情为有情,以此映衬作者自己豪迈旷达的情怀。(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①对身世漂泊、事业无成的感慨。②无人理解的凄凉。③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感。④对屈原的缅怀。(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3.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14.这首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3.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3分)
14.以时间为线索,(1分)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描绘出一幅景象之类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诗句本身,答题时可先用一句话总提,再以诗句为例具体分析。答题内容应包括诸如季节、时令、天气、早晚等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既考查诗的表达技巧,也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一般来说,诗歌的线索可从时间、方位、远近等方面去考虑。此诗中,首句写到“渐向暝”,然后写到“更深人去”,最后写到“如何消夜永”,这说明诗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其线索是时间。至于诗所表达的情感,需根据诗句分析,比如其中的“凄冷”“寂静”“孤灯”等语,十分清楚的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2分)
1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2分)“玉簟秋”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2分)
12.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诗中优美语句的能力。题目已点明要求的是“除了表明秋天已至”之外,答出此句还有什么深刻意蕴,这就排出了时令方面的内容,需要从诗人情感方面考虑(注意其中的“残”和“秋”二字),同时还要按诗中“红藕”和“玉簟”两方面分别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按先解释诗句内容,再分析诗人情感的顺序答题。词中已点明“相思”的情感,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9.这首词的词眼应是上阕中的“愁”字,词中一共抒写了多重愁情,请写出其中两重?(2分)
答: ____
10.下阕 “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本词千古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说说“弄”字在此的妙处。(4分)
9.
① “送春春去几时回”是无疑而问、以问代答,“春”字双关,此处为华年已逝、青春不再之愁;②“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表达了正处暮年的词人自伤自怜以及对未来的一种虚无愁绪;③“沙上并禽池上暝”,以双宿双飞的禽鸟,暗中比对出词人现实生活中的孤寂惆怅; ④“明日落红应满径”中“落红”是一个死亡意象,在此写出了词人对生命逝去的哀怜和无奈之情。(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10.
(1)“弄”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风吹云开,在月光之下,花枝摇动、花影妩媚的动人画面;
(2)“弄”还写出一种主动性,好像是花主动要在月下翩跹起舞,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上阕忧郁低迷的情绪在此有所提振,使情感的表达更有层次;
(3)同时“弄”字动感十足,仿佛是花与月、与影的嬉戏,禅意十足地写出了 “静中之动”和“寂中之欢”。
(4)在结构上,“弄”字的动态与上句所述鸟类的安眠形成动静对比;同时它还和 “破”字共同暗示着“风”的到来,给末四句作出铺垫。
(3)
【解析】
9.
试题分析:
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都写出了她的愁思,你认为它们相同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6分)
不同。
(1)两首词创作时间不同。“醉花阴”写于前期;‘声声慢’写于后期。
(2)两首词思想感情不同。‘醉花阴’表达的是相思之愁;‘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的浓重悲痛和哀愁。
(3)两首词营造的意境不同。‘醉花阴’呈现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凄惨悲凉的意境。
【解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__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9.“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0.“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9.借代,反问
20.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明丽景色反衬出秦淮河的荒凉衰败,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直接写出其荒凉。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