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6.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27.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8.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一例进行赏析。

2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 词的题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 《永遇乐》用典较 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26.下片先回溯历史,用讽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训;词尾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27.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28.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29.B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1)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2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2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2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 ,暗讽

23.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24.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25.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

【解析】

23.理解诗词的句子含义要结合诗人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去理解,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这个意思。辛弃疾的后期,主要面对的是国家分裂的局面和朝廷偏安的现状。所以,这个问句的意思应该有很深的言下之意。上片的意思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24.学生对于名句的化用的识别能力主要来自于平时的记忆,要善于从一些关键的词语中嗅到信息。杜甫原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就诗歌的主题、表达技巧两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简要赏析

生 年 不 满 百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从思想内容上看:《生年不满百》这首诗劝人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并讽刺了那些贪图富贵者不懂得领悟人生的愚昧无知。《长歌行》这首诗从整体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从表达技巧上看,前一首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那些“爱惜费”者和慕仙求道者的无稽之行和自己对生命的彻悟进行了对比,表达放情游乐的人生态度;后一首则使用“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就某一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能力。题目已经设定了的赏析的角度,同学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展开分析即可。要注意分析时的四要:要围绕选择的角度展开,要结合诗句逐次分析,要结构清楚,观点分明(实际就是一篇赏析小短文),要按照论文的样式写作。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鉴,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押往建康(今南京)路途中,见南下避兵者无数,有感而写。

17.上阕“堪恨西风催世换”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18.下阕“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7.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18.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__之痛和流离之苦。

【解析】

17.

试题分析:“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要答出明义,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义,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情景关系,首先结合意象“无数雁”“ 明月”“ 芦花”,总结出意境,要答出关键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再结合以哀景写哀情答出情感,__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过尽征鸿来尽燕”中“尽”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

(2)①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1分)②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1分)

(3)运用了寓情于景(答以景作结、虚写或想象也可)的手法。(2分)词人设想,他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篷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心境凄凉;(1分)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1分)

赏析

 赵长卿是宋朝宗室,有词集《惜香乐府》,按春、夏、秋、冬四季,编为六卷,体例如同《草堂诗余》,为词家所稀有。这首词被编在“春景”一项内,近人俞陛云称它是“《惜香集》中和雅之音”(《宋词选释》),细审其声情,颇觉所言非虚。

  词中写的是乡思。“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

  有的人苟安一隅,整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忘故国,时时通过他们的诗词抒发怀念故国的感情,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这首词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有景下写成的。上阕写念家,起首二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似乎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它身上不仅具有传统的捎信使者的特征,而且简直就是战乱年头流亡者的形象。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写一群孤雁,饥渴劳累,令仃凄惨,其中体现着作者南渡以后流离失所的苦楚。李清照《声声慢》也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则与此词表达了同样的心情。他们之所以把感情寄托在鸿雁身上,是因为自己的遭遇同鸿雁相似。

  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此词云“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国消息茫然”,就带有这样的思想因素,它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倾吐而出,犹如弹丸脱手,自然流畅,精圆迅速,深深地击中读者的心灵。

  至第二句便作一顿挫,把起句的迅发之势稍稍收束,使之沉入人们的心底。细玩词意,词人望征鸣,看归燕,可能经历了好长时间。他可能从它们初来时就开始望,不知有多少次片鸿经过,梁燕归来,但词中却把这个长长的过程略去,仅是截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的抒写。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然四顾。……词笔至此,可称绝妙。第三句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让人想到宋玉《九辩》中的辞句:“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竟然一个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是他们同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置广大离乡背井的人民于不顾。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有谁来体谅象赵长卿这样的贵族子弟?寥寥七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四、五两句,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就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是一实一虚。吴可《藏海诗话》:“却扫体,前一句说景,”这里也是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因而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值得提出的是“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过片二句情略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下面“别来”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

  这种感情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极为矛盾、复杂的。南宋定都临安,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物质上已相当丰裕,生活上也相对地安定下来。

  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他的处境自然较好,何况在这里还有许多南下的亲朋友好友,因而临别之时他又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它使读者想起贺铸《横塘路》词中吟愁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然也不尽相同。贺词重在闲愁,赵词重在离情。“短篷南浦雨”,词境似韦庄《pú sà 蛮》的“画船听雨眠”,更似蒋捷《虞美人》词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南浦乃虚指,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是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让你去体会,去品味。这就叫做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维扬怀古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第一句,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8、曲中的“寒”字用得传神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曲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8、一个“寒”字既写出了玉箫曲调的悲凉,(2分)也形象写出了作者闻听箫声后的悲凉心情(3分)。

9、对比(虚实结合),今日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实),与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虚)进行对比。(3分)抒发了对维扬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是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②“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4分)

答:

(2)请概括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4分)

答:

(1)(4分)①以戎葵的向阳特性比喻作者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2分)②赋予戎葵“凝笑”的表情,变无情为有情,以此映衬作者自己豪迈旷达的情怀。(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①对身世漂泊、事业无成的感慨。②无人理解的凄凉。③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感。④对屈原的缅怀。(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3.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14.这首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3.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3分)

14.以时间为线索,(1分)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描绘出一幅景象之类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诗句本身,答题时可先用一句话总提,再以诗句为例具体分析。答题内容应包括诸如季节、时令、天气、早晚等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既考查诗的表达技巧,也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一般来说,诗歌的线索可从时间、方位、远近等方面去考虑。此诗中,首句写到“渐向暝”,然后写到“更深人去”,最后写到“如何消夜永”,这说明诗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其线索是时间。至于诗所表达的情感,需根据诗句分析,比如其中的“凄冷”“寂静”“孤灯”等语,十分清楚的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2分)

1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2分)“玉簟秋”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2分)

12.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诗中优美语句的能力。题目已点明要求的是“除了表明秋天已至”之外,答出此句还有什么深刻意蕴,这就排出了时令方面的内容,需要从诗人情感方面考虑(注意其中的“残”和“秋”二字),同时还要按诗中“红藕”和“玉簟”两方面分别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按先解释诗句内容,再分析诗人情感的顺序答题。词中已点明“相思”的情感,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9.这首词的词眼应是上阕中的“愁”字,词中一共抒写了多重愁情,请写出其中两重?(2分)

答:            ____

10.下阕 “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本词千古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说说“弄”字在此的妙处。(4分)

9.

① “送春春去几时回”是无疑而问、以问代答,“春”字双关,此处为华年已逝、青春不再之愁;②“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表达了正处暮年的词人自伤自怜以及对未来的一种虚无愁绪;③“沙上并禽池上暝”,以双宿双飞的禽鸟,暗中比对出词人现实生活中的孤寂惆怅; ④“明日落红应满径”中“落红”是一个死亡意象,在此写出了词人对生命逝去的哀怜和无奈之情。(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10.

(1)“弄”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风吹云开,在月光之下,花枝摇动、花影妩媚的动人画面;

(2)“弄”还写出一种主动性,好像是花主动要在月下翩跹起舞,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上阕忧郁低迷的情绪在此有所提振,使情感的表达更有层次;

(3)同时“弄”字动感十足,仿佛是花与月、与影的嬉戏,禅意十足地写出了 “静中之动”和“寂中之欢”。

(4)在结构上,“弄”字的动态与上句所述鸟类的安眠形成动静对比;同时它还和 “破”字共同暗示着“风”的到来,给末四句作出铺垫。

(3)

【解析】

9.

试题分析:

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