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诗人擅长写景,在意境的营构上往往别具匠心。请问,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西湖春色图,并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以动静结合(以声衬静、以动衬静或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描绘一幅美丽宁谧的西湖春色图(1分)。在宁静的湖面上,轻舟绿水,芳草长堤,笙箫隐隐,诗人以这种若有若无的“声”将整个画面刻画得极静;而下阙,水面平滑,如同琉璃,惟见涟漪微动,惊起水禽,诗人又以这样极温和的“动”衬出西湖的幽静之美,(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作者游西湖时的闲适、恬静、愉悦心情。(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问了三问:表现手法、诗中画面和作者感情。赏析表现手法时,可根据“绿水逶迤”和“隐隐笙歌”联想到词语“有声有色”;还可根据词的上片写静景、下片写动景联想到词语“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还可根据词中写景联想到词语“寓情于景”。在叙述画面时,宜用先总提后具体的方法叙述。在分析感情时,应根据注释中“晚年退休”等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8分)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6.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17.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

16.(4分)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2分)

17.(4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简要阐述的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一般性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者情感等;然后再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意境及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分析。关键词句如“残”“落花”“日西”等渲染的是凄凉的气氛,故为词人情感的抒发奠定了主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抓住末尾两句的关键词,如“翻身整顿”“ 迟”等,通过描述关键词大意,展开联想,可从动作和思绪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0.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1.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21.(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①问的是“复杂情感”。所以我们知道一定不是一类情感,再根据诗歌题材确定具体感情。一般情况下,感情可以通过诗歌题材、作者、注释、意象、情感性的词语捕捉到。

②因为是“整阙词”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所以我们不能只结合一句或两句,而要做到全面一一分析。

考点:赏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①审题干,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我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就应重点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②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时候我们应注意结合诗句进行解析。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展开分析,最后说明表情达意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8分)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4分)

17.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4分)

16.(4分)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1分)。 “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2分)。

17.(4分)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看出。(答到前两点可给满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首先了解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即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表达角度可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联要抓住一个明显的特点来赏析,即六个名词性意象:树、孤灯、雨、风、雁、秋。可从融情于景或者借景生情的角度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情感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来分析。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 “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7.“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18.“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7.借代,反问

18.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象。又通过“滔滔”“ 有些蝶飞”“ 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粉黛”代指歌女;“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的意思是“哪里还能见到当年歌女轻歌曼舞的景象呢?”是反问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蓣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2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2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2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一定要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答题时要先解释最后两句的意思,然后归纳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借用贺知章的故事实为用典抒情。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揣摩感情时应注意这是一个反问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7.“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18.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7.“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1分)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1分)

18.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1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1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本诗中“浸”本义是“浸染之意”,有水,而且相对于泡来说还有一种逐渐渗入之感。一个字形象全出。答题时要仔细分析浸字的意境,再联系诗中所形容之景具体分析,可发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如在眼前。本题比较容易,浸字好理解,而且何处断显示,水与天是相连的。只要把浸字分析透了,分析准了,此题不难得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理解。一要看作者意象的选择,二要看时代背景,三要看作者生平经历,四要注意注释的提示。本题的几个要点:寒日、无言、下;注释的背景提示了两点:宋朝转衰,作者退居。

怅望与无言是神态,层楼与寒日是环境,无论环境还是神态都给人以伤感。所以答题时要结合意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关键词是孤寂和无奈。本题难度一般。一切景语皆情语,只要抓住诗人的神情与环境描写,就可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20.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

2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6分)

20.“诗眼”是诗中的“忧”字。(2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 (1分)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 (1分)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1分)(答出相关意思即可。)

21.9.①借景抒情。(1分)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也可分析颈联)。②比喻。(1分)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③视觉与听觉结合。(1分)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2分)(任选两种表现手法分析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眼”,首先,考生要明白何为“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诗歌首联描写了“滞雨通宵又彻明”的情景,用一个“忧”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了诗歌的意旨,富有表现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要求找出两种并做简要分析说明。答题时不仅要指明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加以说明,最后还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确定手法建立在对诗歌的理解的基础上,因此答题前准确解读(翻译)诗歌十分重要。判定手法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加以分析。首联“百忧如草”中一个“如”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首联、颈联都是写景可以考虑是否采用了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描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各种感觉结合等手法,该诗的首联、颈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颈联上句写看到了乌鸦,下句写听到的鼓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小题1】(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小题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或答 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视觉、嗅觉相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色彩搭配;运用叠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不能脱离文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在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两种观点,苦闷、抑郁的心情或闲适、自得其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要点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3分)( ) 菩 萨 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A:本诗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太阳升起,懒起梳妆,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她的处境和心情。 B:“懒起”透露出主人公的心情,下句的“迟”与之呼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C:“照花前后镜”的“花”,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少妇的容颜如花般美丽,化用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可谓生动鲜活,美不胜收。 D:本词写人,却将人物的表情隐蔽起来,只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暗示人物心情,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