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6.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

17.请简析“眠沙鸥鹭不回头”的妙处。(5分)

16.全词描写的景物清新、澄澈、宁静、美好;展现了词人平静、愉悦、闲适的心境,但又有着一丝淡淡的伤感。(特点2分,心境4分。)

17.运用拟人手法,(1分)不说人不愿离去,而是说安歇在河岸上的鸥鹭不愿让游人抛下它们离去,(2分)表明词人(或“人们”)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最好先搞清楚全诗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归纳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全诗写了湖上的风、浩渺的波浪、美好的湖光山色,还写了已结莲子的老荷叶、露水洗过的花草以及同人和睦相处的鸥鹭。这些景物都清新、澄澈、宁静、美好,从而表现了诗人平静、愉悦、闲适但又有一丝淡淡伤感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答题时可先写出诗句意思,再指出其所用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作用。此句不说人不愿离去,而说安歇在河岸上的鸥鹭不愿让游人抛下它们离去,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此处景色的留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20.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5分)

21.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6分)

20.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两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1.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这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了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解析】

20.

试题分析: 答题时要先解释上片的意思,然后结合虚实进行分析,最后阐述表达效果。具体分析时要抓住“梦好莫催醒”来揣摩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解释“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后面题。

鹧鸪天

(宋)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②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①向子諲生于两宋之间,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被贬还乡,居江西临江。向子諲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②北宋都城东京汴梁。

16.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京师上元节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感情?(5分)

17.最后两句“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营造的?(6分)

16.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17.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抓住关键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 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 夔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緑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①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转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他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深受感动并依辛词的韵脚填写本词。②迷楼:在扬州,与镇江(京口)之北固山隔江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与刘备在此共商抗曹大计。③北门:京口,南宋时接近边界,成为北方的重镇和北大门。④金鼓:指出征的队伍。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20.请分析“千古空来去”中的“空”的表达作用,并结合上片指出作者在此所寄托的情感。(6分)

21.在下片中作者提及“诸葛”,请分析这处典故有何用意。(5分)

20.空,白白地,空自。(1分)是写眼前的秋烟中的征骑、寒汐中的船只依旧,年复一年空自来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早已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3分。意思接近即可)作者借此在说朝廷需要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也希望辛弃疾能够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来抗击入侵者。(2分。答“感慨朝廷没有抗敌英雄”类给1分)

21.提到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是将辛弃疾与之相比,(1分)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2分。答感伤于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可以给1分)认为南宋要收复失地,非辛弃疾莫属。(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承上而来,写古代英雄往矣,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空自来去。这里的意思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也略同,都是寓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慨,但在具体写法和风格特征上却不遗余力。辛词此处正面吊古,写已经消失的事物,笔力雄大,感慨从语气中直接流露,显得悲壮而沉郁;姜词此处却出以侧笔,写楼前景致,借千古长有之物反衬已逝的人事,暗寓感慨于言外,显得凄婉而空灵。姜词之学稼轩而善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通过这一番不胜今昔之感的慨叹,呼唤当世英雄的主题就可水到渠成地展现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分析下片三句,作者进一步热烈的推崇、赞颂辛弃疾,把他比为致力北伐大业、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认为南宋要收复中原,非辛弃疾莫属。这三句赞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南宋有识之士对辛弃疾的公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辛弃疾的才德堪与古代最杰出的将相比肩,姜夔这种坚信辛弃疾有惊人胆略才干、能使北伐成功的褒扬之辞,与稼轩原词下片借古讽今、反对无准备的北伐的那三句遥相呼应,深得唱和之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2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2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22.比喻(或夸张)。(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1分)

23.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就可以与友人长聚不分了。(2分)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8分)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观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长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20.请就词的上阕,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具体内容。(4分)

21.词的下阕“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4分)

20.年复一年,秋景荒败,中原沦陷,收复无望。

21.此句寄托了词人报国无门的忧愤抑郁之情,以及逍遥江海的孤独失望之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在整天感知词的内容基础上,分析解答。词上阕内容比较简单易懂,见新秋——又是一年秋天到,依旧满腔愁绪来,塞草连天,恰如愁绪;神州破碎,家国飘摇;又是一年期待,又是一年失望,王人王师不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多景楼是一个英雄咏怀的名胜,一般登楼的人都是满怀激情(包括向上的和激愤),首先本题的答题范围确定在词的下阕。英雄恨——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古今泪——爱国之情,鱼竿——隐逸,不得已的寄托,压抑的愤懑,无可奈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诗人擅长写景,在意境的营构上往往别具匠心。请问,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西湖春色图,并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以动静结合(以声衬静、以动衬静或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描绘一幅美丽宁谧的西湖春色图(1分)。在宁静的湖面上,轻舟绿水,芳草长堤,笙箫隐隐,诗人以这种若有若无的“声”将整个画面刻画得极静;而下阙,水面平滑,如同琉璃,惟见涟漪微动,惊起水禽,诗人又以这样极温和的“动”衬出西湖的幽静之美,(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作者游西湖时的闲适、恬静、愉悦心情。(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问了三问:表现手法、诗中画面和作者感情。赏析表现手法时,可根据“绿水逶迤”和“隐隐笙歌”联想到词语“有声有色”;还可根据词的上片写静景、下片写动景联想到词语“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还可根据词中写景联想到词语“寓情于景”。在叙述画面时,宜用先总提后具体的方法叙述。在分析感情时,应根据注释中“晚年退休”等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8分)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6.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17.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

16.(4分)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2分)

17.(4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简要阐述的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一般性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者情感等;然后再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意境及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分析。关键词句如“残”“落花”“日西”等渲染的是凄凉的气氛,故为词人情感的抒发奠定了主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抓住末尾两句的关键词,如“翻身整顿”“ 迟”等,通过描述关键词大意,展开联想,可从动作和思绪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0.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1.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21.(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①问的是“复杂情感”。所以我们知道一定不是一类情感,再根据诗歌题材确定具体感情。一般情况下,感情可以通过诗歌题材、作者、注释、意象、情感性的词语捕捉到。

②因为是“整阙词”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所以我们不能只结合一句或两句,而要做到全面一一分析。

考点:赏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①审题干,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我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就应重点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②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时候我们应注意结合诗句进行解析。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展开分析,最后说明表情达意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8分)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4分)

17.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4分)

16.(4分)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1分)。 “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2分)。

17.(4分)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看出。(答到前两点可给满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首先了解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即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表达角度可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联要抓住一个明显的特点来赏析,即六个名词性意象:树、孤灯、雨、风、雁、秋。可从融情于景或者借景生情的角度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情感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来分析。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 “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