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8分)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①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在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寺内有寒光亭。
19.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4分)
答:
20.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9.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 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 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 ④再次来
此的欣喜。(评分说明: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0.①运用拟人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有
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②运用比喻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解析】
19.
试题分析:词人对于“湖边”的情意如此殷切,“重来又是三年”一句说出了所以然。一是这样的地方,他本来就已经很喜欢,虽只是偶然路过,也说“不妨踪迹更迟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悦可想而知,二是这次重来,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几年未到,蕴积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游旧地时,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感冲动。这一句句子极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却是颇有意思,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评分说明: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1分。①只答拟人或者动静结合,均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2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是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访客旅途的艰辛,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之情。据此可以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通过“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可以想象得到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20.词人为什么会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回答。(5分)
21.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6分)
20.“软草平莎”在雨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2分)作者纵马驰骋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2分)触景生情(1分),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
21.比喻,“光似泼”极言光线充足,“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2分)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2分)对仗,日暖与风来,桑麻与蒿艾,光似泼与气如薰对仗工整。(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题干要求“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回答”正是“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的美景使作者触景生情,才会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词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和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问题。
归洛道中 陈与义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1.“牛羊既饱各知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以及所感受到的“几倾毂”,(2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及对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3分)
21.这一句诗写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是途中所见,(2分)也是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2分)又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全诗语句和诗的题目分析。根据诗题可知,此诗写于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诗的前三联写途中所见,第四联写心中所想。诗人见到的是“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和“道路无穷”,想到的是自己“人生扰扰”,时光易逝。答题时可根据这些内容总结归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这一句诗写途中所见的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在结构上,此句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20.“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1.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6分)
20.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景象肃杀而壮阔,与上片的衰败相互映衬,词人寓情于景,衬托出浓郁的衰愁。
21.词人怀古伤今,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的深切担忧。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可抓住“夕阳”“雁”“流水”来展开联想,很容易联想到肃杀而壮阔的景象,由上片“阿房废止汉荒丘”相互映衬,景物描写渲染的凄凉,烘托作者的心情自然是哀愁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注释及词中的关键词句加以理解,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因此,作者是借助描写眼前的荒凉景象和对往昔的回忆来抒发情思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念奴娇
吴渊
我来牛渚①,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②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③。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注释】①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②危亭:就是“然犀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③胡羯:指金兵。
20.简析“客里襟怀如豁”中“豁”的妙处。(5分)
答: 。
21.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6分)
答: 。
20.1)内容上,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万里,描写了水势汹涌湍急,山势雄伟险要,说明此地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作者登临怀古,面对山川险要的形势,往事千端,遥想当年激战的壮烈场面,抚念昔日抗金的英雄业绩,壮怀激烈。
2)结构上,统领以下七句。(第一点4分,第二点1分。)
21.1)叹息岁月流逝、壮志未酬。“鬓已星星堪镊”,说明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2)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3)强烈的爱国热情。作者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中“豁”有豁达、宽阔的意思,把词人的胸怀喻为宽阔的天地,故答题时,可结合着注释1从地势特点、词人胸襟感想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注释,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即可。如“岁月匆匆”“ 鬓已星星”可从时光流逝,难以报国方面作答;“碎”“酒狂忠愤”可从词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怒角度分析作答;从下阙来看,词人的行为表现出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1.“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运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21.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1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1分)的景象。
22.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情感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结合词句合理分析,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反复品读,在理解词句意境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高树雀衔巢”一句,运用了一个“衔”字,把鸟雀在高树上筑巢的画面描绘出来,属于动景;“斜月明寒草”以“明”字把月光照亮碧草的意境表现出来,属于静景;所以这句词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明快动人的景物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词句中景物的描写来体会出词人融入在里面的情感。词人在描写梅花,鸟雀筑巢,碧草山川风景中,流露出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的喜爱;又通过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对青春年华易逝,人生别离的感叹。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词人的直抒胸臆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叫答问题。(6分)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8.“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2分)
答:
19.试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一句的作用。(4分)
答:
18.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19.)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景,实则抒情。这句话描写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欢快景象,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鸟语花香来衬托词人自己的惆怅。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以景带情,定好调子。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
第三句开始转折。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 “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景语则心语。通过对景况的渲染、烘托。下片引发出一种春愁。这种春愁是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宁的女子,最不讲道理,逮什么怪什么,而黄鹂经常遭受这样的无妄之灾。唐诗就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想想也是,一个百无聊赖的寂寞女子,本来想在午睡中消磨时光,你把她吵醒,让她觉得日子漫长而难过,不怪你怪谁?反正这春愁是你惹起的。你躲在哪里呢?是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14分)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5.词中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16.诗歌的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分)
15.词中描写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的海景,倾注了作者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
16.用典、对比。最后一句化用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一句,与现在旧貌换新颜的“人间”相对比,突出表达了诗人因“换了人间”带来的无限喜悦和感慨。
【解析】
15.
试题分析:只要扣住主要意象(大雨、白浪、打鱼船、__等)答出相应的景物描写内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按答题的基本步骤(列手法——析用法——说作用),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问题。
行香子 过七里滩
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①。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 ①严陵,即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19.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词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巡查各地时所作,在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①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桨,如惊飞的鸿雁。天空湛蓝,水色澄碧。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②动静结合、点面兼顾。
20.
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生活着。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解析】
19.
试题分析: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