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9.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0.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19.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20.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__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6分)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两句(5分)

16.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2分)“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2分)“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2分)

17.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前一句中“缱绻”“临岐”“嘱咐”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软语和春告别并“嘱咐”:来年你要早点儿让梅花开放啊!(2分)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可见盼春归之急切,更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1,抓住上片的关键词句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可抓住“风光”与“紧急”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两点:一、修辞手法;二、“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艺术表达效果。“缱绻”“临岐”“嘱咐”,通过这些关键词,很容易看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可结合着拟人的一般性作用,从盼春、惜春的角度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①兰烬:烛火的灰烬。

23.“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析。(3分)

24.诗中“闲”字值得玩味,妙在何处?(3分)

23.更深、烛尽、光微,屏上的红蕉(美人蕉)昏暗模糊。这样的景物(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为下文寂寞难耐的思乡做了很好的铺垫。

24.答案一:“闲”字本为悠闲之意,在此表现的却是身闲心不闲。闲暇之余,寂寞难捱的思乡之情不时涌上心头。闲时而无闲情,身与心的矛盾越发突出了思恋之苦,一个“闲”字,让思乡欲罢不能。 

答案二:明明对江南(家乡、恋人)思得苦,恋得深,以至于频频入梦,却偏偏以“闲”字遮掩,愈是轻描淡写的掩饰,愈是貌似不经意的真情流露,就愈浓烈地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闲”字之妙,妙在“欲盖弥彰”

【解析】

23.

试题分析:词作层次清晰,前两句写未眠之前的夜景,也就是室内的景物:“兰烬落,屏上暗红蕉”,灯芯已经燃烧完了,这暗示着夜已经深了;没有了灯光的映照,屏风上描画的红色美人蕉也暗淡下去了。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之中,也显现出了夜晚的宁静,也正是在这一片静谧之中,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境界优美的闲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皇甫松以《梦江南》为题,共写了两首词,这里所选的这首,是一首记梦之作,主要写作者在某个夜晚所做的一个梦,一个和江南有关的梦,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作者却说“闲梦江南梅熟日”,似乎梦是在不经意间做的,    然而不经意间的梦都是家乡的景象,“闲”字恰恰说明诗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了家乡,所以这个“闲”字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9.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19.

 “亭亭”,直立的样子(1分),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绘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2分,两种情感各1分)

 “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1分),在这里又暗指泪光(1分),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补充:或灯光闪烁的样子,描绘画面意象也可给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1分)。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

20.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1分),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以哀景衬哀情(1分),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注] ①木樨:桂花。②水沉:沉香,这里指桂花香气浓郁。③宫黄:古代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④直恁:竟然如此。

16.这首词的首句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7.这首词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桂花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

18.词人借桂花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和抱负?(3分)

答:

16.照应题目,点出“回忆”(1分);写出少年的豪爽旷达(1分);由此引出对吴江桂花的回忆(铺垫)(1分)。

17.本词是从形态、色泽和香气三个方面来描写桂花的,(2分)主要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十里”、“人间”、“世界”等都极力渲染桂花香气浓郁芬芳。(2分)

18.词人借桂花香气馥郁、弥漫天地的形象,(1分)表现了他心系天下,希望一展宏图、收复中原的志向和抱负。(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答题时首先应考虑与题目的关系,然后再对下面诗句所起的作用,照应题目、为下文作铺垫这些常用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十里”、“人间”、“世界”可确定夸张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因为是辛弃疾的词,所以就应想到忧国忧民、收复中原、报效国家这些术语。再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千 秋 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7.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

18.“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

17.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

18.双关、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分)

借代、比喻、夸张:“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分)

“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水边、沙外、城郭、花、莺”,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在回答在全词中的作用时,要结合着后面作者的情感来理解,从后面的“飘零”“离别”“梦断”“朱颜改”“春去”“万点愁”可体会出词人远在他乡孤独寂寞、感伤年华已逝的悲愁,因此,前四句的乐景是为了衬托后面的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的手法,可结合着全词的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从词人在全词的情感来看,“春去”不仅指春光已逝,还指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去,故为双关;“飞红”借颜色来指落叶,故为借代的手法;“万点”很明显是夸张的手法;“愁如海”既为比喻,也为夸张,词人把自己复杂的各种愁苦用大海来比喻,新奇富有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后 庭 花

许 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1)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 请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 (4分)

答:

【小题1】①无尽的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②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小题2】①这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东风拟人化,写东风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借此表现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

②用了比喻手法,用“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

③这两句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里借汉代乌孙公主表现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正确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本题结合诗的注释,应属思人之作。注意结合诗句“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即可归纳概括出来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一句,不难看出,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其中,“琵琶怨”是个典故,应注意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6.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17.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16.(6分)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17.(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飘渺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须知诗歌的一切情感皆有诗句中来,应此分析作者情感应高根据对诗句内容的分析得出。同时还可结合诗题和注释分析。注释中讲了此诗是作者在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为送友人赴任所作,还对“曲江花”和“阆苑”二词意思做了解释。词的上阕第一句回忆了同友人同榜及第的情形,写出老友重逢的喜悦,第二三句马上哀叹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阕第一句夸友人新任之地,第二三句立即写出离别在即的愁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中“飘逸”一词进行分析。所谓飘逸,即有想象奇特、境界飘渺开阔之意。答题时要根据这个意思对下阕第一句“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7.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16.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17.(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由题干问的是“复杂情感”可知,这首诗歌抒写的情感应该有多种。因此,答题时,要先对诗歌的整体意境进行感悟和理解,然后所以我们通过诗歌题材、作者、注释、意象、情感性的词语捕捉作者抒写的思想情感。“人生几度新凉”可从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角度作答;“月明多被云妨”可从对世道险恶的悲愤角度作答;“中秋谁与共孤光”可从思念亲人等角度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分析,“风叶”“被云妨”“ 新凉”“ 梦”“愁”“孤光”“凄然”等既均渲染出了景物的萧瑟、凄凉,自然烘托了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的凄凉、感伤心情,又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寂寞,因此,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望江南·池阳道中

李 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

16.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4分)

17.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画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4分)

16.(1)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

(2)江南春早,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内容和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词句好。(1)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辛;(2)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

示例二:诗句好。(1)更简洁凝练,纯用名词,不事修饰,留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2)更含蓄隽永,无“寒”而寒自见,因为有“霜”,无“晓”而“晓”自明,因

为有“月”与“鸡声”。(4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对整首词进行整体感悟,然后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边描述大意边分析,“归去客” 表明人在他乡漂泊;“鸡声寒逗月”“霜”“残阳”等描写,渲染的环境气氛凄凉、孤寂,故烘托了人在他乡的孤寂感;“春信早”“野梅香”“酒帘斜扬”“渔艇静鸣榔”等景物描写,渲染的是恬静、优美的气氛,故烘托的是愉悦的心情,自然表现了对江南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时,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如从语言的生动、凝练,从运用词语的巧妙,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表现的整体意境等角度分别对这两句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