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雨中花·岭南作

[宋]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注:①1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离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即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应璩兄弟与刘桢。③东周:代指洛阳一带。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13.“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12.上片追述了承平岁月巾胜景狂游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苦,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叹。(2分)(2)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于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破碎的疮痍面目而生发的去国离乡的悲痛之情。(2分)

13.结尾三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反衬手法。(1分)先实写此身已老,北归无望,接着虚拟出一个心魂人梦重返故园的结局,(2分)以梦境的欢愉来反衬现实的悲惋,把去国离乡的悲情推向极致。(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这首词大意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及关键词句来分析,“得意”“狂游”描述了承平岁月巾胜景狂游的盛况;“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描述了宋被金亡后的情景,“塞雁”“ 西流”表现了__后流亡生活的痛苦,“老矣”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由此综合起来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赏析表现手法,要仔细分析词句的关键词,“除非春梦”,很明显是词人假设想象的,故为虚写;“老矣”是写词人现在的年华已逝去,故属于实写,由此可得出虚实结合的手法。此类题还要把词人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答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11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2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2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2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2.“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手法2分,双关、借代、比喻答出任意两个即可;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分析词的前四句的描写景象,需要结合词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把握此举大意及写作背景:春日,处州。词人到郊外春游。春寒退去,花影摇曳,莺声盈耳,大自然充满盎然生意。可是贬官到此的词人依怀萦寞,意致颓唐。他酒也少饮了,腰围也瘦了。尽管盘桓到傍晚,还是碰不到一个可与谈心的朋友,他只得渐渐合拢的暮云默默相对。想起了元祜年间在汴京游金明池的一幕。那时他与馆阁同人乘坐公车,像鹓鹭一样排成长队,好不荣光!可是新党一上台,他们便风流云散,如今还有谁在朝呢?回京的梦想破灭了,青春也逝云。他心中忧愁像满天飞舞落花,像浩淼无边的大海。此词以今日之飘零对比昔时之胜游游,层层铺叙,煞尾一语点醒,全体皆振,堪称名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此词为怀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词人贬谪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本词上片主要写离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则抚今追昔道出了如海愁情。在语言上不脱清丽俊逸本色,虽有仿用前人诗词语意之处,但却自成格调,情韵天然。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6.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1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16.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3分)

17.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从诗句中找出描写春的自然景物的词语,然后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或心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的缘由。接下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角度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1分)

18.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 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19.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词牌

18.C

19.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华发早生的忧愤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作出回答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C项,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以结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出分析概括,并联系词人生活背景等,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①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诗人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时。

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③床敷:安置卧具。

20.前三联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21.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20.隐者(1分)。从他居室周围的环境看出:坡路上林树翳翳,圆屋前枝叶交盖。这绿荫蔽天的环境多么安静和可爱,连圆屋也显得更深远和荫蔽了。(1分)从他日常起居看出:有时安闲地坐在床敷(坐具)上憩息,有时着履策杖去探幽寻胜,过得是悠闲自得的生活。(1分)

21.表面上,作者和北山之鸟一起过着恬淡闲适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实际上只有北国鸟给他好音,慰藉她的孤寂,流露出诗人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结合诗下注释,可知隐者形象。据此加以分析可得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根据“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这句话暗指内容,联系诗下注释中所交代的背景,便可归纳概括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柳枝·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技;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注释】①柳枝:即“杨柳枝”,词牌名。

19.本词多次提到“柳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一般来说,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可词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合情理吗?为什么?(4分)

19.柳枝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2分);重复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2分)。

20.合情理。因为女主人公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2分)。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珍惜,对富贵的轻视。(2分)。(回答“不合情理”的,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首词是一首女子送别词,写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时的心情。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柳枝与离别总是联系在一起,甚至代表离别。这首词中的柳枝,就是代表离别的,同时又是作为和声加入词中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女子的感情发展变化来理解。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她不是在临别时说几句吉利话,祝丈夫到京城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似乎不合情理,其实不然。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是多么地珍惜爱情,轻视富贵,表现了她真纯高洁的可贵品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20.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5分)

21.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0.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3分)

21.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题步骤:1.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如“群相失、独、饥渴”写出了旅雁的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其他描写就概括,如“忧相逼…茫茫无处归…哀鸣急”写出了旅雁的忧虑迷茫、凄苦哀鸣。2.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很显然,作者写旅雁也是为了写人,同时又可以知道,雁象征着远离他乡,思念家乡的人。由此可得出这首诗呈现出因战争而逃难的民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纵观全诗,诗人写旅雁的孤寂凄苦的形象,其实就是为了写因战争而仓皇逃难的民众,来反映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伤痛,因此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者象征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词人的青壮年时期是在徽宗朝度过,期间蔡京、王黼先后当道。此词作于南渡前。②清都:天帝之宫阙。

20.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找出不少于三种加以分析。(5分)

21.全词之眼,在“疏狂”二字,请分析其是如何统领全词的,词人“疏狂”的实质是什么?

20.夸张:下片写词人作万首诗、喝千杯酒,用夸张手法,表现词人的狂放。(1分)

反问:几曾著眼看侯王?以反问手法表达词人对达官贵人的不屑。(1分)

拟人:上片,写上天将疏狂交付给词人,还曾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词人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此处将天拟作人。(2分)

象征:词人用天地间至清之物-----风、雨、云、月、梅象征其志向的高洁。(2分)

(回答夸张、反问只能各得一分,若回答拟人、象征可各得2分。)

21.疏狂即放任不羁之意。上阙词人出口便狂,谓自己是天宫里主管名山大川的官员,得天帝御批支配风雨的手令。以狂谲荒诞的奇妙构思,表现词人的狂放浪漫。(2分)

下阙写词人只管作诗狂饮,连“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又怎肯拿正眼看王侯权贵呢,只愿醉酒插梅花。(2分)

实质:诗人以此种种“疏狂”来表现自己志向的高洁,不愿与权贵为伍。“疏狂”与“高洁”,一表一里,有机地统一在词人身上。惟其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俗沆瀣,才有自命天官、赋诗醉酒、插梅等疏狂之举。(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骨,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龚鼎孽: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②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③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20.纳兰性德在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两首诗词都写到 “梦醒”,这两处“梦醒”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5分)整首词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又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描述1分,答出虚实和对比2分,答出思念亲人1分,答出悲凉寂寥1分。答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21.(6分)纳兰词写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1分)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1分)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1分)龚诗则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苦闷寂寞之意,(1分)“梦醒”时分,正是他心境的写照,(1分)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其实,就是看一下文中是如何叙写的“情”的,根据词中“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一句,可以读出是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形成对比,借以表现词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词比较鉴赏题,分析各表现了什么感情,需要结合诗词句子。纳兰性德一词,结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龚鼎孽一诗,结合“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一句,归纳概括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9.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0.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19.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20.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__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