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9.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20.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__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19.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20.达观、豪迈的胸怀。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解析】

19.

试题分析:根据“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这句诗所用的手法和内容,推断应是豪放派流派风格;而宋代的苏轼与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代表人物,据此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从“波神留我看斜阳”、“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等作一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卖花声

张舜民[注]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6.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意思对即可)

17.①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②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③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④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20.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1.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

20.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全词着眼,作者主要描写“一朵孤花”的形象特点,借住孤花来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概,因此这首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此题也可从其它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这首词的大意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概括“孤花”的形象特征时,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例如,“孤”写出了花的孤独;描述性的词语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雨中花·岭南作

[宋]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注:①1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离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即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应璩兄弟与刘桢。③东周:代指洛阳一带。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13.“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12.上片追述了承平岁月巾胜景狂游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苦,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叹。(2分)(2)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于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破碎的疮痍面目而生发的去国离乡的悲痛之情。(2分)

13.结尾三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反衬手法。(1分)先实写此身已老,北归无望,接着虚拟出一个心魂人梦重返故园的结局,(2分)以梦境的欢愉来反衬现实的悲惋,把去国离乡的悲情推向极致。(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这首词大意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及关键词句来分析,“得意”“狂游”描述了承平岁月巾胜景狂游的盛况;“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描述了宋被金亡后的情景,“塞雁”“ 西流”表现了__后流亡生活的痛苦,“老矣”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由此综合起来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赏析表现手法,要仔细分析词句的关键词,“除非春梦”,很明显是词人假设想象的,故为虚写;“老矣”是写词人现在的年华已逝去,故属于实写,由此可得出虚实结合的手法。此类题还要把词人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答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11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2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2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2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2.“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手法2分,双关、借代、比喻答出任意两个即可;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分析词的前四句的描写景象,需要结合词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把握此举大意及写作背景:春日,处州。词人到郊外春游。春寒退去,花影摇曳,莺声盈耳,大自然充满盎然生意。可是贬官到此的词人依怀萦寞,意致颓唐。他酒也少饮了,腰围也瘦了。尽管盘桓到傍晚,还是碰不到一个可与谈心的朋友,他只得渐渐合拢的暮云默默相对。想起了元祜年间在汴京游金明池的一幕。那时他与馆阁同人乘坐公车,像鹓鹭一样排成长队,好不荣光!可是新党一上台,他们便风流云散,如今还有谁在朝呢?回京的梦想破灭了,青春也逝云。他心中忧愁像满天飞舞落花,像浩淼无边的大海。此词以今日之飘零对比昔时之胜游游,层层铺叙,煞尾一语点醒,全体皆振,堪称名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此词为怀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词人贬谪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本词上片主要写离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则抚今追昔道出了如海愁情。在语言上不脱清丽俊逸本色,虽有仿用前人诗词语意之处,但却自成格调,情韵天然。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6.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1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16.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3分)

17.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从诗句中找出描写春的自然景物的词语,然后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或心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的缘由。接下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角度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1分)

18.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 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19.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词牌

18.C

19.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华发早生的忧愤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作出回答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C项,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以结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出分析概括,并联系词人生活背景等,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①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诗人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时。

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③床敷:安置卧具。

20.前三联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21.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20.隐者(1分)。从他居室周围的环境看出:坡路上林树翳翳,圆屋前枝叶交盖。这绿荫蔽天的环境多么安静和可爱,连圆屋也显得更深远和荫蔽了。(1分)从他日常起居看出:有时安闲地坐在床敷(坐具)上憩息,有时着履策杖去探幽寻胜,过得是悠闲自得的生活。(1分)

21.表面上,作者和北山之鸟一起过着恬淡闲适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实际上只有北国鸟给他好音,慰藉她的孤寂,流露出诗人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结合诗下注释,可知隐者形象。据此加以分析可得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根据“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这句话暗指内容,联系诗下注释中所交代的背景,便可归纳概括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柳枝·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技;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注释】①柳枝:即“杨柳枝”,词牌名。

19.本词多次提到“柳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一般来说,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可词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合情理吗?为什么?(4分)

19.柳枝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2分);重复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2分)。

20.合情理。因为女主人公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2分)。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珍惜,对富贵的轻视。(2分)。(回答“不合情理”的,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首词是一首女子送别词,写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时的心情。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柳枝与离别总是联系在一起,甚至代表离别。这首词中的柳枝,就是代表离别的,同时又是作为和声加入词中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女子的感情发展变化来理解。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她不是在临别时说几句吉利话,祝丈夫到京城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似乎不合情理,其实不然。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是多么地珍惜爱情,轻视富贵,表现了她真纯高洁的可贵品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20.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5分)

21.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0.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3分)

21.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题步骤:1.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如“群相失、独、饥渴”写出了旅雁的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其他描写就概括,如“忧相逼…茫茫无处归…哀鸣急”写出了旅雁的忧虑迷茫、凄苦哀鸣。2.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很显然,作者写旅雁也是为了写人,同时又可以知道,雁象征着远离他乡,思念家乡的人。由此可得出这首诗呈现出因战争而逃难的民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纵观全诗,诗人写旅雁的孤寂凄苦的形象,其实就是为了写因战争而仓皇逃难的民众,来反映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伤痛,因此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者象征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