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15.“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16.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4分)
14.D
15.B、D
16.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加以分析排查即可得出答案。D项,“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此题中,只有BD两项的寓意与此相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词人望着落日的余辉,目送南飞的鸿雁,暗示自己释怀除忧即将启程前往杭州赴任。解说诗句1分,点明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1分,分析情感1分,解说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__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7.分析两首词,分析它们各自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4分)
18.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在横线上填上表现梅花品格的词语。(2分)
陆词从“驿外”“风和雨”上可看出梅花的 的品格。
毛词从“悬崖”“百丈冰”上可看出梅花的 的品格。
17.托物言志的手法;拟人的手法;前者表达了坚贞不屈的主题;后者表达了不屈服、敢于挑战的决心。
18.陆词:“驿外”“风和雨”可看出梅花的遗世独立、寂寞孤独的品格。毛词:“悬崖”“百丈冰”可看出梅花的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品格。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陆词是以清新的情调以物寓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毛词托梅寄志,表明了中国__在险恶的环境中也绝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的决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两首词的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理解,陆游咏梅词,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落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种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冷落凄凉的氛围,写出梅花的孤独、寂寞。毛咏梅词毛诗中写道,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 “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犹有花枝俏”。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由此可联想到我们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4分)
19.“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1】国土沦丧的悲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哀,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题2】都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的妙处,辛词赋予“愁”以人的行为(拟人),写出“愁”之如影随形,无法逃避;李词赋予“愁”以物的重量(拟物),用“载不动”写出“愁”之深重。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根据本词描述内容,一一解读。词的开头点明情感主旨——避愁而不得。上片后两句“几处江山改”和“亲朋尽白头”分别表达国土沦丧和岁月流逝之愁;下片写为封侯(建功立业)而长期漂泊 不能归去的壮志难酬,末两句表达对浮云虽无定却自由自在的羡慕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该题设计的是比较分析,仍然是分析二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比较题要分析出它们的异同。本题辛词和李词的共同点是都用比拟,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形象,或生动形象。两词的不同点是辛词拟人,愁随人行,无法逃避;李词拟物,把愁比拟为有重量的具体事物。言愁之深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写怀
王行
尘路风花,游丝暖空晴絮,剩有萦牵处。客怀幸自不禁愁,啼鹃又恁催归去。
细草春沙,垂杨古渡,忘机可得如鸥鹭?平湖却也慰人心,片帆不得烟中树。
【注】①王行,自号淡如居士,苏州人。明洪武初延为学校师,已而谢去,隐于苏州石湖。
②游丝,昆虫吐出的柔丝,谐音“游思”。
③剩有,颇有。
18.这首词上片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9.词人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赏析。(4分)
18.①总体交代行程和季节;②以春意阑珊之景烘托气氛。(4分,每点2分)
19.①借助风吹花落、游丝难系、柳絮飘飞、啼鹃催归等意象,透露出作客异乡,心怀故土的愁绪;②“忘机”句和“平湖”句抒发了摆脱俗世,归隐家乡的快慰。(4分,每点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首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而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根据前三句中“尘路”“游”“晴絮”可知,此处环境描写起着交代行程和季节的作用;由“风花”“絮”可看出词人以春之景来渲染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感悟这首词的整体意境,然后抓住词人所描写的意象来感悟他抒发的情怀,“风花”“柳絮”“啼鹃”等这些意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客异乡的孤独、漂泊天涯之愁绪;“游丝”“客”“愁”等关键词也体现出词人身在他乡思念故土的愁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歌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时下,“国学热”方兴未艾。一首名叫《龙文》的歌曲应时而生,并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歌词文化底蕴深厚,极为凝练地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中国符号进一步推广到世界。歌词如下: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古今如一龙凤凰,黑眼黑发真善良。/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读懂了千年金钩银画样,习惯了故乡白米面或汤。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
(1)除却“琴棋书画”,还有哪些中国符号?(写出两个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却“平安”外,歌词还表达了哪些美好的祝愿?(写出两个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长城、牡丹、鹊桥、江南、茶道、梁祝化蝶等
(2)爱情幸福、家庭美满、国家统一等。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可以概括出“长城、牡丹、鹊桥、江南、茶道、梁祝化蝶等” 中国符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卖花声
张舜民[注]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6.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意思对即可)
17.①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②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③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④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20.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1.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
20.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解析】
20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全词着眼,作者主要描写“一朵孤花”的形象特点,借住孤花来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概,因此这首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此题也可从其它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这首词的大意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概括“孤花”的形象特征时,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例如,“孤”写出了花的孤独;描述性的词语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20.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1.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20.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21.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诗所运用的拟人手法比较明显:“寺忆”“桥怜”“江山待”“花柳无私”都是拟人化的描写。拟人的作用为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①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20.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21.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20.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
21.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上片首句大笔勾勒。“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正是这位游子面对眼前实景而产生的真切感受。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曰“滑”;夕阳将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使人感到“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明写舟外景物,暗写舟中游子。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22.首句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3分)
23.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4分)
22.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3分。两处1分,四处2分,五处3分。)
23.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4分。句意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内容,从上阕中找出能表示“春半”的词语,比如“踏青”“风和”“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等词语,都是只有在“春半”时才有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不能就句论句,而应结合全诗分析。词的上阕写的当是诗人白天春游所见,下阕写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由这“双栖”的燕子,诗人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于是顿生怅惘、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