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题。(共6分)

pú sà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6.这两首词内容都属于 题材,都描写了一个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7.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4分)

26.闺情诗(闺阁诗  、爱情诗也可以)       孤独寂寞(意义相近均可)

27.第一首词借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借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首词的下阕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选取题材及主人公形象的鉴赏能力。作为填空题,答题时,要简历概括的语言作答。从选取的材料来看,“弄妆梳洗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很容易判断是爱情诗。从温庭筠的词中“懒”“迟”可体会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李清照的词“独”“相思”“愁”也能体会出其孤独寂寞,因此这两首均体现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抒情方式的不同,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两首词的具体词句分析,前者,“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可从服饰、金鹧鸪的成双成对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衬托作用;后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明显是直接抒情,将相思之愁溢于言表,浅显易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

吴渊

我牛渚①,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②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舟舰,曾扫百万胡羯③。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注释】①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②危亭:就是“然犀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形容洞察奸邪。③胡羯:指金兵。

20.简析“客里襟怀如豁”中“豁”的作用。(5分)

21.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20.(1)内容上,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万里,描写了水势汹涌湍急,山势雄伟险要,说明此地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作者登临怀古,面对山川险要的形势,往事千端,遥想当年激战的壮烈场面,抚念昔日抗金的英雄业绩,壮怀激烈。(2)结构上,统领以下七句。(第一点4分,第二点1分。)

21.(1)叹息岁月流逝、壮志未酬。“鬓已星星堪镊”,说明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2)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3)强烈的爱国热情。作者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词。作者吴渊,在南宋时曾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军政要职,就本词词意来看,他是一位抗金御侮的主战者。“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牛渚,即牛渚山,又名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长江岸边,历来都是渡江的军事要地。作者站在牛渚山上北眺,隔着滚滚浩淼的长江,面前呈现出广袤无垠的江淮大地,胸怀为之豁然开朗。“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在牛渚山西北的危崖上,有亭一座,名曰“燃犀亭”。几十年前,曾在此击败了几十万金兵,国家的一场危亡得救了。吴渊对此,赞叹长江的天险可恃。结构上,本题考查的字在开头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下片“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由古写到今。温峤能燃犀灭水怪,虞允文能挽危破狂虏,温、虞这都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国家危难,方显出男儿的英雄本色。时到如今,“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岁月如流水,双鬓已白发可数。“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词人年老之日,也就是南宋王朝末日来临之时。身为国家栋梁大臣,看到烟昏大地,能不悲痛断魂吗!“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捶碎燃犀亭上的栏干,是因为酒狂,还是因为忠愤,二者是不可分的,忠愤激发出酒狂,酒狂勾引起忠愤,二者同时并发出来。以义愤填膺的气氛结束了全词。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5.“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2分)

16.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16.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中的“表现手法”一语。此二句写的是动作,因此可答“动作描写”;又因为句中动作属于细节描写,所以也可答“细节描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读懂诗句内容。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憔悴而没有光泽。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多么令人伤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8分)

丑奴儿令(促养直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19.简要赏析上阕使用的表现手法。(3分)

20.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19.想象。(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分)

比喻。(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分)(选择一种手法进行分析即可得3分)

20.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8.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中哪些意象和此季节有关?(3分)

19.就主题表达和表现手法而言,“燕子双飞去”一句有何作用?(3分)

20.词的下片具体借助两件事表达痛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件事。(4分)

18.1)秋季。(1分)菊,露,西风,落叶。(2个1分,1个不得分)

19.明确这首词写男女相思(1分),以“燕子双飞”反衬人之孤单(2分)。

20.①登楼远望游子而不得(2分)。②想寄信给游子而不得(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根据诗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可以判断是秋季;从诗句“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等可以看出和季节有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交旧尽,睡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3.前两联诗人是如何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13.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4.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前两联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分析其表现的“幽”的特点,关键词如:“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 “下鹭” “鸣蛙”等。可从景物描写渲染的幽之氛围,以动衬静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既然是复杂的情感,就表明作者在诗句中的情感是多种,所以分析时,要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体会。读后可发现,前三联,是描写景物,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幽深、静谧之美,故烘托出诗人的内心也是闲适自得的;尾联“叹息”一词,直抒胸臆,将新旧交替零花落尽的凄凉表现出来,从而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11分)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

③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20.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

21.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

20.(5分)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21.(6分)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可从静态还是动态、远景还是近景、白天还是夜晚以及虚还是实、议论还是描写等多方面进行逐句逐句的比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诗句所写,结合注释和题干中“英姿奇气”一语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将月下大江写得那样表里澄澈,为什么说“肝胆如冰雪”,为什么有“万象为宾客”的说法,等等。“表里俱澄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高尚,光明磊落;“肝胆皆冰雪”表现了作者的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表现了作者的境界高远,气魄豪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李 珣

古庙依青嶂①,行宫枕碧流②。水声山色锁妆楼③。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④,烟花春复秋⑤。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⑥。

【注释】①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②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③妆楼:指宫女的住处。④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⑥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

20.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5分)

21.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依”是“依偎”,“枕”是“枕着”。(1分)作者用这两个字,运用拟人修辞(1分)手法。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对诗句的阐述1分)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写出了古庙和青嶂、行宫和碧流的依存关系。(表达的效果概述1分)

21.最后一句写“行客”“多愁”,言外之意,是“猿啼”所引发,故有“何必”之语,似在埋怨猿猴。实际上,“行客”早已有愁,与外物何干?此为“无理”;(3分)但符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恰如其分而又深刻浓郁,是为“而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题中,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需要学会抓住关键词,何为“无理”,为何“而妙”,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2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4分)

2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22.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解析】

21.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行为总结出性格身份等信息。“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都是有效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22.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技巧层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意】春水悠远,春阳晴朗,柳条轻柔,青草繁茂,柳条儿依依,青草儿迷离。衰老年大的我赶上了盎然的春天,可有谁知道我内心的情绪呢?珠帘四垂 ,庭院寂静,我一个人独坐,看燕子双双翻飞。心里怕春寒,不敢换春衣,正是踏青时节,我却懒于把别人追随。那就摆一些野菜,弄一点山味,斟几杯粗酒,拼上一醉。但是我却担心,如果喝醉,那不会说话的花儿,会笑我痴呆似傻。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8.开头两句出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

请问有怎样的新意。(4分)

19.下阕“今年花胜去年红”一句表达了怎样思想情感?(3分)

20.“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4分)

18.“共从容”兼写风与人(2分)。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

意(1分);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1分)

19.对过去美好回忆和今日欢聚的珍惜,更多的是对即将离散的伤感。

20.虚实结合(2分)。“垂杨紫陌洛城东”交代地点,是实写(1分);“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是想象过去和朋友携手赏春的快乐情景,是虚写(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词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这里的新颖之处,是作者既未去写酒筳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游赏这大好春光。首二句词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所以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