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21.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2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
21.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
2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19.这首词的下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18.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
19.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回答所描绘的画面,应该先将词的上阕中所写的意象归纳出来,把各句意思写出来,再概括其画面(先概括画面,再写各句意思也行)。上阕中,雨是疏雨,风是微风,景是夏景,由此可知诗人感情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先读懂诗句意思。词的下阕,由容易使人喝醉的扶头酒引出难于碰到水平相当的对手一起下棋,再写诗人夏日易睡和醒后题诗等行为。其中的“难逢”和“睡”等字体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9.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4分)
20.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19.(4分)①“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20.(4分)参考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参考答案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惊”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惊”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惊”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角度作答。例如,颔联中“悲凉”与“全盛”形成了对比,也构成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可知,诗人通过这两种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沉重的爱国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小令,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全曲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说出一种并结合原句简析)?(3分)
15.这首小令中,暗含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①以乐景写哀情;“昏鸦”令我们联想到是黄昏时乌鸦回巢的画面,这画面,有几许苍凉,更有几多温馨,令天涯游子触目伤怀:连乌鸦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却仍旧孤独地游走天涯。(若答情景交融也可)②意象组合;“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几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温馨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答出任一点且结合分析即可得3分)
15.枯藤 老树 西风(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诸如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方式、情和景的关系等方面内容。此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是乐景,但抒发的却是作者的哀伤之情;此外,此诗最突出的一点是,前三句18个字,居然一口气写了9种物象,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以乐景衬哀情,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共有两道小问,回答第一问比较简单,“枯藤、老树、西风”等表现秋天的景物毫不费力就可找出。回答第二问,要从全诗出发,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
鹧鸪天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14.请赏析本词上阕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效果。(4分)
15.请分条简答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4.①绘形绘声绘色(或视听结合,或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描写残阳西挂、白雁成行、黄花委地,点染白、黄、残阳暮色等色调,氤氲玉笛幽怨之音;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写登高见闻,描绘秋天黄昏萧瑟伤感景象,传达孤独落寞、萧索感伤之情。
②视角推移:仰观遥望天际雁,俯察近观地上花。
③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分析略。(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
15.①惊叹节序变化、时光易逝;②感慨命运浮沉变幻;③感伤青春、繁华、美好如梦;④咏叹人生有如一梦的惆怅悲凉;⑤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给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残阳”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秋景;“玉笛韵”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秋景;“白雁”“黄花”是从颜色的角度来描写;其它可从情景交融等角度分析,词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秋景,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自己孤独感伤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分析时,可结合着关键词句赏析,可抓住“惊”“叹”“如梦水东流”“惆怅”“问旧游”等关键词,从时光易逝、命运沉浮、青春美好如梦、人生悲凉、孤独寂寞及怀念友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9.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0.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9.(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20.(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词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上下阙均采用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新”“无尘”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洁净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惬意的。“光似泼”“气如熏”表现的是田园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现的是作者的热爱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光似泼”“气如熏”,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着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动形象,将形容的对象农村生活的特点表述出来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下阙,前两句写景,后一句叙事,故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的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8【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做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9【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1)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2)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3)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4)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集解:“偃蹇,骄敖(傲)”。或谓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诗:“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生”,语助词。水光山色,竞来与人相娱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钟惺评曰:“胸中无事,眼中无人”(《唐诗归》)。胸中坦荡,虽“独”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点尘埃,白眼看那些丑恶庸俗之辈。上片不露声色,作者的郁勃之情,于下片始显露出来。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先说青山招而不来,后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不用“招”,反而来“唤我”。用笔轻灵,奇思妙趣,触处可见。“辛之造语俊于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于此词可见。而且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只从“读《离骚》”轻轻逗出。司马迁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这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全诗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果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许多方面屈、辛有相似处。
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虽然上饶带湖的豪华别墅,朱熹路过时,“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尝睹”(陈亮《与幼安殿撰》),但对于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辛弃疾来说,仍是何等难堪!明乎此,对题虽曰《独游西岩》,而全词关脉则在夜读《离骚》,当可有深一层了解也。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柳枝①·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技;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注释】①柳枝:即“杨柳枝”,词牌名。
(1)本词多次提到“柳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一般来说,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可词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合情理吗?为什么?(4分)
1【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柳枝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2分);重复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2分)。
【思路点拨】分析诗歌关键词的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主旨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合情理。因为女主人公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2分)。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珍惜,对富贵的轻视。(2分)。
解析:回答“不合情理”的,言之有理也可。
【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还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诗词鉴赏术语,如用来描述思想情感的就有清新脱俗、寂寞孤独、忧愁伤感、恬淡闲适等。
【诗词赏析】
这首《柳枝》是一首女子送别词,写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时的心情。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柳枝与离别总是联系在一起,甚至代表离别。这首词中的柳枝,就是代表离别的,同时又是作为和声加入词中的。和声字可以没有意义,只起和声作用;也可以有意义。这首词中的“柳枝”是声义兼有的。
江南岸,是女子送别的地方。江北岸,是丈夫要去的地方。丈夫要渡江北去,江边多杨柳,所以杨柳又与送别的地方景色有密切关系。女子在送别时见到江边杨柳依依,眼前的景色更勾起了她的离愁别恨。前两句是女子在说:我来到江南岸边送你啊,我们要分别了;你要渡江北去了啊,我们要离别了!江南江北,一水盈盈,隔断鸳鸯,南北分飞。眼前的江水就是天上的银河。女子怎能不感到内心痛苦呢!痛苦之极,转而埋怨柳枝,老是千百次地折柳送行,无休无止,什么时候才能不折柳枝呢?清代大诗人王士祯有两句诗写出了同样的心情:“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灞桥寄内》)。虽有东西、南北之不同,而怨别心情则是一致的。上片歇拍,这女子干脆直抒胸臆:“恨分离!”恨尽管恨,分离还是要分离。女子的感情逐渐趋向高潮。
下片写女子向丈夫敬酒泣别。留是留不住了。“悲欢离合一杯酒”。女子难过地对丈夫说:“请您喝下这怀酒吧,我们要分离了。我眼泪双垂,难分难舍。”这位女子的感情发展,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她不是在临别时说几句吉利话,祝丈夫到京城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岂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吗?其实不然,她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亲亲热热过日子,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是多么地珍惜爱情,轻视富贵,表现了她真纯高洁的可贵品质。与苏秦的妻子大不一样。在王昌龄的《闺怨》诗中早曾写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位闺中少妇是重爱情而轻封侯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一首诗:“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离别,是侬薄幸是侬愁。”(《寄聪娘》)更是切中了女子的心理,写得深刻而又细致。
这首词中“柳枝”重复出现六次,这一方面是作为和声,适应音乐的需要;另一方面,柳枝也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pú sà 蛮 黄鹤楼①
1927年春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
沉沉一线③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19.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上片第三、四句之意,烟雨无边无际,龟山和蛇山,夹扼着滚滚东去的长江。
C.下片第一、二句之意,黄鹤飞到了遥远的天上,此地只剩下供人游览观赏的黄鹤楼。
下片第三、四句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20.本词上片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分)
21.本词下片中“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3分)
19.C
20.上片多用叠音词。诗词中“茫茫”“沉沉”“苍苍”等词语表现出长江、铁路线、烟雨等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从而勾勒了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诗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21.“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写出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内心情感和思绪跌宕起伏,表达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前夕,面对令人困惑的__面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时找不到出路,充满了困惑的茫然心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考察其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黄鹤知何去”的意思应该是:黄鹤不知到哪里去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炼字、句式、押韵”三个词语中的任一个对上片语言进行分析。若从炼字上分析,可从动词“穿”“锁”等字分析;还可从“茫茫”“沉沉”等叠音字上分析。若从句式上分析,可根据上片四句话中两两对偶的特点分析。若从押韵上分析,可从四句诗的换韵特点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下片诗句内容结合“作者自注”的内容进行分析。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面对令人困惑的__面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时找不到出路,充满了困惑的茫然心情,因而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2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3分)
21.(1)①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2分,答对3个给1分,全对2分)②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2分)
22.(2) 词的下片通过对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日常生活的描写,抒发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内容1分,情感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意境的题目。这类题目首先要抓住意象,然后将意象合到一起构成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感情。提问方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道题目问得非常细,只要按照所问回答即可,实际上就是答题步骤的一、二两步,即使写了第三步也没问题。首先抓住意象,可以将诗歌上片中所有的景物都拿出来“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然后分析这些放在一起构成的境界,用双音节的形容词概括,“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等等。我们从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不一会就离开了。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这道题目还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相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题目。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有: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什么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而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借物、借事。通过审题抓住“下片”两字,重点放在下片。题干中既然问“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就要找能体现感情的借体,然后在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下片主要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