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闻鹊喜·吴山观涛①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②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③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观涛”即观潮。②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 词的上阕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请简要分析。(3分)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夸张、想象)手法进行描写.(1分)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1分)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1分)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1分)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手法,二是效果,答题步骤为手法,描绘诗句,效果。上阕“鳌戴雪山”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找出本体和喻体,就不难分析出其效果了;“快风吹海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的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句。思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这一句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蓦山溪 刘子翚①
寄宝学
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平台戏马②,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
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③?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注]①刘子翚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②“平台戏马”用项羽典故。当年项羽曾在“戏马台”指挥操演兵马。后来,刘裕也于重九在此大会宾客。③“赋归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17.作为一首重九寄人之作,作者眼中的重九景物一反常人眼中的美景,全都改变了颜色。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16.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救国无人,国事无望,而希望过隐居生活的思想。(2分)上片“无处问英雄”,既是作者感叹往昔英雄的永逝,也是对当世英雄的寻觅,他为没有英雄人物可报祖国而焦虑。(1分)下片写作者想在昏醉中寻求解脱与安慰,所以客来后只有“草草三杯酒”,并劝宝学最好与自己一道“赋归来”,去过隐居生活。(1分)
17.①用“浮烟冷雨”形容重九,与通常的秋高气爽的天气不同,为全篇笼罩一层寒冷阴霾的气氛。(1分)②“但黄花、年年如旧”,面对年年开放的菊花,却没有一丝的喜悦。(1分)③“茅舍底,竹篱东”是重阳赏菊的地方,但作者却既不把酒,也不采菊,而是“伫立时搔首”。(1分)④“草草三杯酒”并不是为赏菊助兴,而是要自己“一醉万缘空”。(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首词的两片各有中心。上片是“无处问英雄”。 “平台戏马”系用项羽典故。“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南郊云龙山下,昔日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后来,刘裕也于重阳节在此大会宾客。项羽、刘裕,皆一时豪杰,但时过境迁,英雄已逝。“无处问英雄”,既是作者对已逝英雄的感叹,也是对当世英雄的寻觅,但他不知理想的英雄在何处。由于作者为没有英雄人物可报效祖国而焦虑,所以他才感到重阳时节“浮烟冷雨”的压抑,才觉得“年年如旧”的只有黄花,也才“伫立时搔首”。下片的中心是“一醉万缘空”。正因为作者要在昏醉中寻找解脱与安慰,所以客来后才只有“草草三杯酒”,所以才劝宝学“莫贪伊、金印如斗”,与作者一道“赋归来”,去过“芟垅麦,网溪鱼”的隐居生活。把上下两片联系起来,那么全词的主旨应该是:深感救国无人,国事无望,作者遂欲断绝万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突出,组织紧密,是这首词的特色。 刘子翬生活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国家面临覆亡危险,急需济世之才。当时善于带兵的大将并不少,但他们互不信任,彼此掣肘、猜忌,致使宋军节节失利。这阕词中“无处问英雄”一语蕴含着作者极深沉的时事之叹,不是普通的吊古诗词。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只因作者的心绪不佳,所以在他眼里的重阳美景全都变了样;而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改变的风物又反衬和强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是这阕词存在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5.分析上阕作者的情感。(2分)
16.“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3分)
17.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5分)
15.(2分)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1分),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1分)。
16.(3分)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1分),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1分),慰藉了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1分)。(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
17.(5分)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2分)
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1分),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行路无情”“年去年来”指的是漂泊的羁旅之苦。“何成!”更发出了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综合起来便可得出上阙表现了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意象词在词中的作用,答题时,可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灯,在词中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刘李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解答此题,可分别结合着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即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刘词的“凄清”,李词的“到黄昏”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氛围。不同点:刘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襟怀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时作西风散雨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而李词“梧桐更兼细雨”表达的是国破夫亡后的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鸳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鸳鹭:两种鸡,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9.“花影乱,莺声碎”中“乱”“碎”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0.词中划线句子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碎”同时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是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2分)
20.①“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而且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②“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评分标准:4分,双关、借代、比喻、夸张答出2点即可。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解析】
19.本题考查古代诗词中的炼句炼字。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动词,能给主语的名词以生动形态的。 二是形容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三是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题中的“碎”“乱”是形容词,“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碎”同时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是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本题考查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本题重在对修辞手法的考核。首先找出画线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春去也”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同时也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①,谙②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敧(qī):倾斜。②谙:熟悉。
2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2分)
22.上阕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3.请简析下阙的写作特色。(4分)
21.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1分)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1分)
22.上片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3分)
23.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的神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任意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炼字题需要考虑字义的解释、手法的运用、为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此题中“寒、碎”既可以表现景物的特征,又能传达人物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如何抒情”是考抒情的技巧。手法技巧的鉴赏首先明确答出运用的手法技巧,接着结合具体语句谈它的运用,然后围绕句意谈其运用的效果,在写景抒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感情主旨的分析不能有所遗漏,要立足原诗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可生硬的贴标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具体说来,鉴赏一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语言特色: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实质朴、雄浑豪迈等);用词特色(叠词、意象的线性组合等);修辞手法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3)结构形式:对仗工整、照应、重章叠句、句式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①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③,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④,故应难看⑤梅花。
[注]①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生于书香仁宦之家,中年丧夫,晚年过着飘泊孤苦的生活。②挼:读ruó,“揉搓”之意。③无好意:没有好心情,没有兴致。④风势:即指风力大,刮风。也暗指国事。⑤难看:指很难看到,很难欣赏到,此处指无心欣赏。
20.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解析】
20.
试题分析: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文后题目(8分)
望远行
李璟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①。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②生。
[注] ①扃:jiōng,关门。②二毛,指头发斑白。
16.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
17.“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4分)
16.点明季节,用花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4分)
17.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4分,答出一点得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上阕的前两句,一句是写春光美好,一句是写大门紧闭,这两句看似没什么关联,实际上构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想象:紧闭的大门内究竟是谁?他为什么把大好春光关在门外?用第一句的“春光明媚”来反衬第二句的“氛围冷清”,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要读懂“惊”的具体内涵,先要读懂全诗,再圈定范围,具体作答。
结句直抒忧虑,岁月奄忽,美人迟暮,良人宜早归。一“惊”字传神,含义丰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21.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2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
21.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
2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19.这首词的下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18.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
19.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回答所描绘的画面,应该先将词的上阕中所写的意象归纳出来,把各句意思写出来,再概括其画面(先概括画面,再写各句意思也行)。上阕中,雨是疏雨,风是微风,景是夏景,由此可知诗人感情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先读懂诗句意思。词的下阕,由容易使人喝醉的扶头酒引出难于碰到水平相当的对手一起下棋,再写诗人夏日易睡和醒后题诗等行为。其中的“难逢”和“睡”等字体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