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21.上阕写了怎样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2.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21.在一个黄叶窸窣飘落的夜晚,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意境。考查意境要抓住诗歌中的景象及特点,然后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上片主要写到“纷纷坠叶”“寒声碎”“玉楼空”“银河垂地”“月华如练”,此时此刻,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主人公坐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秋夜天宇空旷,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所以诗人发出“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的感叹。把这些景物合到一起,就构成一定的意境或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概括。根据“叶”的“坠”“声”的“寒”“楼”的“空”,可以知道此时的氛围是孤独寂寞凄冷凄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根据题干中“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可以知道,首先要考虑抒情的方式。“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都是直接表达“愁”,是直抒胸臆;“残灯明灭”“枕头欹”,既有景,色调又与“愁”一致,看见是寓情于景;“先成泪”“欹”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是运用了描写方式中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愁肠已断”中的“已断”,从修辞角度来说,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分析每一种手法都要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手法的表情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画 堂 春

宋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7.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17.(4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18.(4分)这两句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也可答“动作描写”)。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又爱春、伤春(惜春)倒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来分析感情的内涵。首先指出景物特点,然后指出情与景的关系,再揭示情感的内涵。分析时,可抓住上阙的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分析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以哀景写哀情,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可注意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微妙情感。“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极含蓄地写了两个轻微的动作,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敏锐深微的活动。捻着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放花后继之以“无语”,源自于这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伤感,“对斜晖”,表明看着夕阳西下,更增加了伤春无奈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22.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诗的哪两句?(2分)

23.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塑造橘的形象的?请分析。(4分)

2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3.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解析】

22.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这类题涉及到历史、文学等相关知识的扩展,特别要注意对篇目和学术上特定称谓等的理解和识记。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前两句。

考点:了解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次为识记A.

23.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就是要体会、挖掘出人物或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着重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品质和追求。本诗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__。

18.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中的“巧”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4分)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1分)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1分)“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谐和一致。(2分)

19.(4分)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1分)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1分)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__和摧残人才的不满。(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巧”的本义,从多个角度赏析其表现的海棠花的特点,并结合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答题时,要品读“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找出关键词:轻、红、惜。然后围绕 “巧”,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仔细琢磨、推敲。如“轻”巧妙的点出了海棠的姿态之轻盈;“红”从颜色上,形象的写出了海棠的娇美;“惜”巧妙的写出了海棠气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大意基础上,结合着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两处“不惜”“果惜”的关系,要从结果上来看,“不惜”的结果是“百种千般好”,“果惜”的结果是“雨洗风摧”,诗人采用欲扬先抑的关系,通过描写大自然风雨摧花,由此联想到了自己也像海棠花一样,遭受压抑,以这种含蓄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统治者压制__人才的不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观涛”即观潮。②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 词的上阕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请简要分析。(3分)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夸张、想象)手法进行描写.(1分)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1分)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1分)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1分)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手法,二是效果,答题步骤为手法,描绘诗句,效果。上阕“鳌戴雪山”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找出本体和喻体,就不难分析出其效果了;“快风吹海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的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句。思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这一句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蓦山溪 刘子翚

寄宝学

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平台戏马②,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

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③?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注]①刘子翚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②“平台戏马”用项羽典故。当年项羽曾在“戏马台”指挥操演兵马。后来,刘裕也于重九在此大会宾客。③“赋归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17.作为一首重九寄人之作,作者眼中的重九景物一反常人眼中的美景,全都改变了颜色。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16.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救国无人,国事无望,而希望过隐居生活的思想。(2分)上片“无处问英雄”,既是作者感叹往昔英雄的永逝,也是对当世英雄的寻觅,他为没有英雄人物可报祖国而焦虑。(1分)下片写作者想在昏醉中寻求解脱与安慰,所以客来后只有“草草三杯酒”,并劝宝学最好与自己一道“赋归来”,去过隐居生活。(1分)

17.①用“浮烟冷雨”形容重九,与通常的秋高气爽的天气不同,为全篇笼罩一层寒冷阴霾的气氛。(1分)②“但黄花、年年如旧”,面对年年开放的菊花,却没有一丝的喜悦。(1分)③“茅舍底,竹篱东”是重阳赏菊的地方,但作者却既不把酒,也不采菊,而是“伫立时搔首”。(1分)④“草草三杯酒”并不是为赏菊助兴,而是要自己“一醉万缘空”。(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首词的两片各有中心。上片是“无处问英雄”。 “平台戏马”系用项羽典故。“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南郊云龙山下,昔日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后来,刘裕也于重阳节在此大会宾客。项羽、刘裕,皆一时豪杰,但时过境迁,英雄已逝。“无处问英雄”,既是作者对已逝英雄的感叹,也是对当世英雄的寻觅,但他不知理想的英雄在何处。由于作者为没有英雄人物可报效祖国而焦虑,所以他才感到重阳时节“浮烟冷雨”的压抑,才觉得“年年如旧”的只有黄花,也才“伫立时搔首”。下片的中心是“一醉万缘空”。正因为作者要在昏醉中寻找解脱与安慰,所以客来后才只有“草草三杯酒”,所以才劝宝学“莫贪伊、金印如斗”,与作者一道“赋归来”,去过“芟垅麦,网溪鱼”的隐居生活。把上下两片联系起来,那么全词的主旨应该是:深感救国无人,国事无望,作者遂欲断绝万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突出,组织紧密,是这首词的特色。   刘子翬生活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国家面临覆亡危险,急需济世之才。当时善于带兵的大将并不少,但他们互不信任,彼此掣肘、猜忌,致使宋军节节失利。这阕词中“无处问英雄”一语蕴含着作者极深沉的时事之叹,不是普通的吊古诗词。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只因作者的心绪不佳,所以在他眼里的重阳美景全都变了样;而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改变的风物又反衬和强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是这阕词存在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5.分析上阕作者的情感。(2分)

16.“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3分)

17.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5分)

15.(2分)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1分),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1分)。

16.(3分)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1分),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1分),慰藉了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1分)。(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

17.(5分)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2分)

 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1分),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行路无情”“年去年来”指的是漂泊的羁旅之苦。“何成!”更发出了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综合起来便可得出上阙表现了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意象词在词中的作用,答题时,可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灯,在词中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刘李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解答此题,可分别结合着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即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刘词的“凄清”,李词的“到黄昏”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氛围。不同点:刘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襟怀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时作西风散雨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而李词“梧桐更兼细雨”表达的是国破夫亡后的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鸳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鸳鹭:两种鸡,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9.“花影乱,莺声碎”中“乱”“碎”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0.词中划线句子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碎”同时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是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2分)

20.①“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而且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②“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评分标准:4分,双关、借代、比喻、夸张答出2点即可。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解析】

19.本题考查古代诗词中的炼句炼字。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动词,能给主语的名词以生动形态的。 二是形容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三是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题中的“碎”“乱”是形容词,“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碎”同时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是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本题考查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本题重在对修辞手法的考核。首先找出画线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春去也”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同时也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①,谙②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敧(qī):倾斜。②谙:熟悉。

2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2分)

22.上阕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3.请简析下阙的写作特色。(4分)

21.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1分)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1分)

22.上片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3分)

23.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的神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任意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炼字题需要考虑字义的解释、手法的运用、为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此题中“寒、碎”既可以表现景物的特征,又能传达人物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如何抒情”是考抒情的技巧。手法技巧的鉴赏首先明确答出运用的手法技巧,接着结合具体语句谈它的运用,然后围绕句意谈其运用的效果,在写景抒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感情主旨的分析不能有所遗漏,要立足原诗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可生硬的贴标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具体说来,鉴赏一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语言特色: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实质朴、雄浑豪迈等);用词特色(叠词、意象的线性组合等);修辞手法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3)结构形式:对仗工整、照应、重章叠句、句式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