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22.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3.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22.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虚实结合)。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评分标准:手法1分,联系诗句分析1分,情感1分。)
23.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写景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要结合诗句来分析。上片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多揣摩,读懂文意,再按答题步骤答题。解题的步骤如下:点明手法,解析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住“萱草”“修竹”“芭蕉”三个关键词,带回原句理解,。“萱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以忘忧。然而,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足以解忧,这就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芭蕉,在此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翠竹与美人互相映衬,而如今,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煜《长相思》也写道:“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以景物来象征情思,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法。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杨慎(1488-1559),明朝中叶杰出词人。官经筵讲官.以直谏件旨,被明世宗廷杖请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这首“临江仙”是杨慎为自己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
21.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22.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诗句说说它成立的理由。(3分)
21.他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一点1分)他寄托着诗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的人生理想。(意思对即可)(1分)
22.①诗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山河依旧。(2分)②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一场“空”。(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和诗人理想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居住环境、着装等角度分析,这些角度往往能透露其志趣。“江诸上”表明渔樵远离尘嚣;“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表现了渔樵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习惯于悠闲自在的生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出了渔樵看惯了争斗、旷达的情怀。渔樵的形象,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可从休闲自在、旷达、远离尘嚣等词语中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意,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浪花淘尽英雄”,写出了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写出了古今所谓英雄的是非成败,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终成一场“空”。由此可知“空”是词眼是成立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4.诗句“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5.概括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24.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1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1分)的景象。
25.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①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②对人生中聚少离多的无奈之情;③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④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⑤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从描写手法角度去分析,远近、色彩、动静、修辞等都是常考的手法,仔细品读自能分辨。本题除了点明手法,还要对其表达效果简要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题干中强调丰富的感情,我们分析时就一定要从全诗考虑,逐层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分层作答和答题点全面是拿满分的关键。直抒胸臆的地方写出来,借景抒情的地方也要写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6分)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5.“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2分)
16.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1分)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1分)
16.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2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1分)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1分)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2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1分)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1分)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2分)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1分)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知道所谓“表达技巧”,所包阔的的内容有修辞方法、情景结合方式、表达方式以及诸如声色、动静、远近、明暗等结合的情况等等。诗中,“卷帘尽收春愁去”一句,把“卷帘”和“春愁”都人格化了,所以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方法。而比拟的一般性作用有: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套用到此诗中也是适合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若认为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则主要应从上片所反映出的因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遗憾和怅惘之情的角度入手分析。若认为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则主要应从上片抒发了虽无友人却能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梨花飘落如雨的诗意盎然之情。还可选取两者兼有的角度,认为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8分)
小重山【注】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17.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18.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分)
17.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2分)
18.(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 (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
(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
(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对于第一问,第一步要抓住“寒蛩”、“不住鸣”, 意思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交代了季节,时间。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可选择“凄清冷落”“萧瑟凄冷”“萧条凄凉”等;第三步,体现的情感。对于第二问,首句或首联或开头的作用,可有如下几点: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环境、天气;渲染营造……氛围;以景衬情(映衬或反衬);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有情感词的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要读懂“心事”的具体内涵,先要读懂全诗,圈定范围,再结合知人论世,诗下注释具体作答。这首诗的大意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有关“梅”的两首词(5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__
驿外断桥边, 风雨送春归,
寂寞开无主。 飞雪迎春到,
已是黄昏独自愁, 已是悬崖百丈冰,
更著风和雨。 犹有花枝俏。
无意苦争春, 俏也不争春,
一任群芳妒。 只把春来报。
零落成泥碾作尘, 待到山花烂漫时,
只有香如故。 她在丛中笑。
21.从题目《咏梅》可以看出这两首词都是 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都是____ _ (2分)
22.__说他的咏梅词是“读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请简析“反其意”指哪些方面?(3分)
21.①咏物。②托物言志
22.①首先是立意,陆词借梅花抒发受压抑之苦,表达遭打击而坚贞不屈之志;②毛词借梅花抒发斗风雪迎春归的战斗豪情,表达无私奉献,不居功、愿与民同乐的志向;③其次在梅花的环境设置,诗人志趣和词的格调上,毛词与陆词均有“反其意而用之”的不同。(答2点即给3分,每个要点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根据两首诗都是写的梅花,可以推断是咏物诗;为了表达感情,只能用托物言志手法来写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要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毛与陆的诗句,如“无意苦争春”、“俏也不争春”等加以分析即可,同时要结合两首诗的主旨,并结合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风格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虞美人
[清]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16.“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17.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16.“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手法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结合诗句分析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离乱之痛。(思想情感1分)
17.①对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对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诚;④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1分,任3点即可满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似瘦梧桐”“怕秋风”表现出了梧桐树枯瘦的形象,由此可得出,作者以梧桐树的枯瘦来自比,将自己病后的憔悴之态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然后再结合着注释“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将作者的漂泊与离乱之苦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词的注释,抓住下阙的关键词来分析。“何日销兵气”表现的是对战乱平息的渴望;“望京华”写出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在天涯”写出了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可任选3点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4.请简要分析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的丰富含义。(3分)
【小题2】结尾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14.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3分)
【小题2】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__之痛和流离之苦。(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要求“丰富含义”,意思是指出这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也就是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堪恨西风吹世换”首先是指西风将季节变换,然后结合注的写作背景可知深层含义便是感慨南宋灭亡,自己也被改变的现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看由哪些意象组成,以及意境的特征是什么,而分析诗歌的感情则要根据意象和整首诗歌来分析。意象很简单,“雁、明月、芦花”便知是凄凉冷清的意境特征,结合整首诗歌,__之痛和流离之苦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21.上阕写了怎样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2.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21.在一个黄叶窸窣飘落的夜晚,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意境。考查意境要抓住诗歌中的景象及特点,然后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上片主要写到“纷纷坠叶”“寒声碎”“玉楼空”“银河垂地”“月华如练”,此时此刻,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主人公坐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秋夜天宇空旷,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所以诗人发出“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的感叹。把这些景物合到一起,就构成一定的意境或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概括。根据“叶”的“坠”“声”的“寒”“楼”的“空”,可以知道此时的氛围是孤独寂寞凄冷凄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根据题干中“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可以知道,首先要考虑抒情的方式。“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都是直接表达“愁”,是直抒胸臆;“残灯明灭”“枕头欹”,既有景,色调又与“愁”一致,看见是寓情于景;“先成泪”“欹”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是运用了描写方式中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愁肠已断”中的“已断”,从修辞角度来说,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分析每一种手法都要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手法的表情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画 堂 春
宋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7.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17.(4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18.(4分)这两句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也可答“动作描写”)。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又爱春、伤春(惜春)倒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来分析感情的内涵。首先指出景物特点,然后指出情与景的关系,再揭示情感的内涵。分析时,可抓住上阙的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分析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以哀景写哀情,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可注意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微妙情感。“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极含蓄地写了两个轻微的动作,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敏锐深微的活动。捻着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放花后继之以“无语”,源自于这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伤感,“对斜晖”,表明看着夕阳西下,更增加了伤春无奈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